首页 -> 水利文学 -> 小说 > 正文

原创小说:《武引魂》(四)

更新时间:2019-12-16 22:14:42 来源: 作者:刘昌金 浏览18983次 文字大小:

原创小说:《武引魂》

文|刘昌金


苏易简的次孙,北宋初期的“蜀中才子”,文坛巨人,大文豪苏舜钦在<先公墓志铭并序中>言:“苏,邺之附城,昆吾受封而姓出焉。其後周司寇忿生徒食河内,汉将军建起杜陵,武葬武功,世遂名其籍。隋、唐之际多伟人,六叶之内,四至大丞相,袭封邺许......”

“文宪公之曾孙传素,广明乱,以其孥逊蜀。”

这第一段是说,有个名字叫吾昆的男人,因战功卓著被周天子在邺(现今河北省临漳县西)这个地方受封为苏,这便是苏姓族人的开山始祖。苏氐的第二个先祖苏忿生在周朝当上司寇后,迁居河内(黄河以北地区)。汉代的大将军苏建,在长安城东南杜陵塬住下来后,人丁兴旺。他的儿子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因劳苦功高,汉宣帝命其为郎中,逾八十而逝于陕西咸阳城西一百华里的武功县,后来的人就将陕西武功县作为苏姓人的祖籍之地。在隋、唐时期,苏家出了不少的伟人,有四个官至宰相(北周末,隋初的宰相邳国公苏绰;隋文帝时的仆射、炀帝进封房国公的苏威;唐中宗、睿宗时的宰相许国公苏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贤宰相”苏廷)。

第二段是说,公元878年,黄巢大军攻入长安(现在的西安),建齐称帝。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率众臣仓惶逃出长安后南下。文宪公之曾孙苏传素随北司护驾,逐携妻子儿女一同南下入川。这说明,苏传素入川定居,当成为川人苏氏的始祖。苏传素一家老少入川后安于何处呢?

南逃人流蜂涌而出长安城,他们向西南过汉中。攀行秦岭栈道,入剑门关,从汉张飞当年栽下的柏树林穿过。出梓潼五六十华里,来到一个叫魏城的地方。苏传素夫人腹痛难忍,即将临产。幸好这魏城河边有一条小船,苏家人在慌乱中离开沿陆路南行的人流,登上河边的这条小船。待夫人产后,一家人随船南下,来到川北一个由梓州府管辖的小县,盐泉。这梓州府可有些来历。据史栽,公元757年,唐至德二载,朝廷分设剑南节度使东部设置,即川东节度使,梓州为治制所所在地。梓州长期领有遂州、巴南、普州、剑州、龙州、渝州、合州等十余州,其范围包括涪江流域以西、沱江流域以东的大片地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大书法家颜真卿,大诗人杜甫、陈子昂等,在梓州要么居住,要么留下墨宝或诗文。

这盐泉地方虽不大,但其地理位置在川西北这一带却非同寻常。西边,一条发源于奶子山的清溪河从百里外流过来,拐个弯又向北而去。北行两三华里,在一个名叫上方寺的地方,清溪河与南来的魏城河交汇后向东流七八里,又拐弯向东南行百余里融入涪江河。清溪河西来的拐弯处有个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尤其井盐,都要从这里转运。这地方取名盐泉,即汲卤水之盐井。卤水在地岩深处,工匠用巨大的竹筒将其汲提出地面。打开水阀,卤水喷涌泄入卤水坑,故名盐泉。川南川北皆有用这种深井卤水熬制盐的作坊,从这种作坊出来的盐就叫井盐。川西北这一带出产的井盐,大都从这里上船运出去,而其他许多重要货物也都在这里中转,这地方故然热闹。

苏传素不喜欢太热闹的环境,叫船家沿清溪河继续上行。小船又驶出四五里,苏家人便在河边一个小村落安定下来。这里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村后的山不高,山势较缓。村前的河不大,溪水清沏见底,水面如镜。虽说不上人间仙境,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可称得上世外桃源,实在不失为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一切安定下来后,苏传素将新生的第三子取名为振,意在这陌生的蜀地,重振苏家之意。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五代(梁唐晋汉周),而南方则先后出现了十国。四川的豪强也称王建国,仍叫蜀,为区别于刘备建立的蜀,便叫后蜀或西蜀。西蜀王朝从第二代孟昶(公元924至960)开始,在蜀地注重教育,兴办学校,开科取士。苏振自幼好学,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了之下,长大后也是博学多才。他辞别父母南下,在梓州贡院(今三台中学校内)参加会考。因其文辞华丽,结构谨然,立意新颖,即被朝廷派往梓州城西南六十华里,行政上隶属于梓州的小县,铜山为县令。该地从西周后期开始开采冶炼铜,西汉时又开始铸铜币,历时数百年。到公元649年,即唐贞观二十三年,朝廷在该地建铜官监置,设置铸钱官。宋代大书法家蔡襄(以澄心堂纸作样本的楷书最为见长)在<苏才翁墓志铭>中说,苏振“仕蜀,为梓州铜山令,生剑州司马寓(苏寓,苏易简祖父)”。这段历史,苏舜钦(苏易简之孙)在<父祖家传>中这样说,“(寓)父为铜山令,终于官。贫不能归葬长安,负骨旅殡成都”。苏易筒的爷爷苏寓因秉公数谏,而迁怒剑州刺史,即辞去剑州司马的官职,“置手版于城而去,遍游名山,遇胜则留。左至绵,尤喜其他地物爽润,遂葬亲河溪。.....后公寝疾将终,谓协(儿子)曰:‘吾乐兹土,尤好清溪山林,况先茔在焉。我死,当葬巨柏阴下。’”苏协送父归葬老家梓州盐泉清溪岗三年后,西蜀小朝廷命苏协去四川彭州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导江铺)为为官。

公元958年(西蜀广政二十一年),苏协之妻薛夫人在导江生下苏易简。第二年,朝廷命苏协到四川合州(即今重庆合川)去任职。因山高路远,薛夫人便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苏易简回老家,地处川西北梓州所管辖的盐泉县清溪河畔的苏房村。三岁时,苏易简随母亲开始在自家门前的四个柏树下习诗书,后来进入离家不远的清溪庵学堂读书。

公元977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不满十九岁的苏易简南下梓州参加会试。因成绩优秀,获京试资格。三年后,苏易简出川北上,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科考,一举成名。北宋太宗皇帝钦定年仅二十二岁的蜀中才子苏易简,为头名状元,任作监丞。仅过一年,朝廷任他为升州通判。不久,又升他为右拾遗,知制诰。公元991年,北宋太宗皇帝升三十三岁的苏易简为中书舍人,任参政资事(副宰相)、知京朝考课、充翰林承旨。

“川北三苏”之首的苏易简年轻有为,政绩显著,帝爱有加。太宗皇帝酷爱<乐府雅词>,一日兴起,命身边十位大臣,临场各选一调填词。年轻的苏易简随即赋词一首<越江吟>:非烟非雾瑶池宴。片片。碧桃冷落谁见。黄金殿,虾须半卷,天香散。  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红颜醉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乱,萧声远。因该词起句中有“瑶池宴”三字,遂将此词命名<越江吟.瑶池宴令>。苏易简留下的<文房四谱>,堪称中国古代文史科技史料的巨著。他的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酷似其祖,皆以文章见长,诗词书法更是了得,在当时即享有“二苏草圣,百世不朽”之美誉。大文字家、书法家、诗人苏舜元,诗歌豪健,尤善草书。苏东坡曾赞誉他,“才翁草书真迹,当为万世之宝”。苏舜钦还是北宋初期,诗文界承上启下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被当时称为“苏梅(尧臣)欧(阳修)派”的领军人物,他所作的<沧浪亭赋>,千百年来更是誉满中华。

在千年前的川北,为什么会出现“三苏”这样的文坛巨子呢?这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北宋开国以后,重文抑武,以文治国,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儒学大行其道。早期藏书的场所书院,逐渐演变为读书、教书、著书,出版书的机构,同时也是士人、士大夫自由讲学,研究精典,学术辩论,修身养性的特殊场所。当时苏易简的老家,梓州盐泉清溪河畔的清溪庵,大概就是这样的地方。苏易简的三个儿子,苏寿、苏耆、苏宿都在清溪学堂读书。周边民众及盐泉县士绅,便将此学堂敬称为“三学院”。

“三学院”先后培育了苏氏六代六进士,出现了以状元苏易简为代表的辉煌人物“潼川三苏”或“川北三苏”,为当时的川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可惜的是,公元1279年,军民一心,坚持抗敌守城44年的合州城终被强悍的元军攻陷。二十年前的七月,蒙古大汗(皇帝)蒙哥在合州城外督军攻城时,被城上守军火炮击中而亡。为报此仇,蒙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沿嘉陵江北上,一沿涪江北上。蒙军所到之处,尸骨遍野,血流成河。骨子里残存着苏武血性的苏家人,以及“三学院”随之灰飞烟灭。据有关史载,这场大洗劫之后,原川人百之仅剩七八。古盐泉县城随即成为荒芜之地,于公元1283年被新朝廷撤销,从此消失于川西北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苏文星含着热泪理清了苏氏家族这段悲壮的历史,有时他在想,生活在“干坝王”的这些苏姓人,是否就是当年蒙古军队大洗劫的幸存者,他逃到这蛮荒之地生存下来,并开始了苏氏族人新的繁衍。不过,这确是无法考证的事了。但无论怎样,他想,有时间也一定将四川苏家的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写出来,以示后人。尚未动笔,苏文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这次转折,即将掀开他人生崭新的一页。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