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纪实 > 正文

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涅磐的东北大学

更新时间:2015-05-24 21:02:25 来源: 作者: 浏览2736次 文字大小:

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涅磐的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简称东大、东工,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重点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先后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斗争,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又陆续被打造为国家首批211、985重点大学。与之血脉相连的四川两所师大——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在川东北经济区第一大城市南充,是一所师范教育成果卓著、非师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四川省属重点大学,与当今成都市的“四川师范大学”同根同源。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后,国立东北大学陆续开始从四川三台回迁辽宁沈阳。留在天府四川的那部分师生历经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私立川北大学、国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等相关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川师院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东北打响进而日本国取胜后东洋人更加觊觎东北领土。为使大东北强盛,不受日俄侵略者的蹂躏,兴办大学高等教育,培养各方面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人才,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在沈阳成立,以“知行合一”为校训,以“研究高精技术,培养专门人才,适应祖国和社会之需要”为宗旨。当时,奉天省长王永江为东大首任校长。1928年,张学良将军继任东北大学校长。

“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 事变之后,沈阳沦陷,日本南满公学学堂伪堂长前来慰问,劝其照常上课,称经费由日本政府供给。全校师生悲愤已极,严词拒绝,成为中国第一所被迫流亡的大学。东北大学从辽宁沈阳迁往北平(现名北京),1937年2月,又从北平迁往河南开封,1937年8月,从河南开封迁往陕西西安,1938年3月,从陕西西安内迁至四川三台。

由于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将军在1936年12月与西北军领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结束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送蒋到南京被软禁之后,国民政府高层就有人提议取缔和解散国立东北大学。藏启芳教授向国民政府中央持不同政见的陈果夫先生说:如果取缔东北大学,就表明中国国民政府决定放弃大东北,关系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大事,绝不可违也!”。陈果夫先生当即表示赞同。

1937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决定藏启芳教授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东大于北平先迁开封,再迁西安,到1937年底日本人杀向山西太原逼向陕西潼关,西安震动,遂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将军密劝东大南迁以保师生安全。藏启芳在《回忆》一书中写道:“我特向部请示迁移地点,奉到旨令,命东大向青海迁移,我甚奇怪,那样可以说不准迁移。因往青海是绝对作不到的事情,我见事已危急,即先请法学院院长李光忠前往四川寻觅校址,一面向教育部请领迁移费,但未奉准。待接李院长信,谓已在川北三台寻觅校址后,多亏蒋主任慨允暂借迁移费二万元,并指拨大卡车十五辆作交通工具,载教职员眷属及图书仪器,学生则由工学院院长王文华率领一律步行,始得于民国27年(1938年)3月中旬从西安市出发,四月上旬到达三台。”

东北大学迁移四川后,校长藏启芳遂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报告,陈部长问:“部中并未令东大迁川,你为何要暗地迁往三台?”藏启芳说:不错,我向部请示,尚未奉指令,但眼见西安危急,行营蒋鼎文主任又屡催速迁,若照部令往青海迁移因交通不便根本不能成行,所以不得不权宜办理,先迁四川以期一劳暂逸,为东大师生计,我并未做错。只要东大得以保全,我自己任凭部里任何处分皆无关系。”教育次长张道藩、顾毓秀都说:“这样好,可以一劳暂逸。”陈立夫随即笑道:既然已经入川就入川吧!东大迁川的事也不追究了。”

1938年,东北大学得以在四川三台立足设校,幸获国民政府三台县长郑献征的接应和支持,郑县长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士,曾经担任重庆大学校长。对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及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科教救国等道理深切掌握,得知东北大学在四川寻觅相对安全的校址,立即表示欢迎。并且提供良好条件以期东大迁往三台,东大校长藏启芳认为校址设在三台也是极为难得的事情。《回忆》一书中说:“三台是农业大县、兵源大县,古称梓州、潼川府,临近涪江、凯江,民风纯朴,风景秀丽、上蓉下渝、交通便利。东大到三台后,很受地方绅士欢迎,郑县长帮助尤多。校舍借潼川府旧式贡院与杜甫草堂寺全部及潼属联立高中(今天的三台中学),房屋相当宽敞。民国28年(1939年)春,东大利用杜甫草堂寺改建大学图书馆,且将旧有钟鼓楼改建新杜甫草堂,悬挂诗圣画像。然后邀请校内外能诗会词的文人开了一次次以抗战为主题的联咏大会,也算是一个盛举。”1937年7月6日,东大校长藏启芳与金兰之交三台县长郑献征述情道:“寄迹潼川巧遇君,亦狂亦涓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对我情如岭上云。万念悲天寰海困,片心忧国一身勤。寇公奉召林胡灭,应共高歌尽日醺。”

  在辗转北平、西安后,由陕入川,迁至四川三台县,“当地政府和各界群众召开了有3000人参加的欢迎大会” 。东北大学在三台县,先后借用县旧试院和草堂寺、川军二十九军司令部驻地、潼属联立高中的部分校舍等多处地方。此后,于草堂寺中新建了图书馆、膳厅,还在校园中增筑了教室及学生宿舍,于北郊建化学实验楼,于城西马家桥兴建了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又于奎星阁开辟“杜公纪念堂”,纪念诗圣杜甫并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在三台县办学之初,东北大学只有文学院、法学院,以后陆续扩充为文、法、理、商四个学院,增设了外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商管理系、法律系等,学生人数达到700多人,成为一所完整的大学。

  东北大学在四川三台这座川北小城度过了8年时光,“办公、学生补助、学术研究等费,极感支细”,校舍简陋,物资匮乏,土木老屋,糙米黑面,桐油照明,无车无舆, 生计危及。但东大师生直面困苦,再续弦歌,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倡导体育运动,办学成绩甚佳,“各级中学林立”,使得川北“学风丕变,蔚极一时之盛”。一批名师如陆侃如、冯沅君、金毓黻、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齐集东大。不少课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讲,如姜亮夫(1902-1995)、潘重规(1908-2003)、蒋天枢(1902-1988)等知名教授在三台县为各系大学一年级主讲国文课;川内知名人士、川籍学者李季伟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东大编印的学术刊物《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研究课题从“大学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从“三台物价”到“东北人口发展的特点”,调查缜密,论证严谨,实用性强,令人叹服。东北大学学生还举行义演,捐赠前线,支援抗战。

  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师生从四川三台陆续返回沈阳,当地有识之士多方筹措,在原址上诞生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后改为国立川北大学,即(成都)四川师大、(南充)西华师范大学的前身。由于东北大学是在拥有长白山、黑龙江的东北大地上创办的。两师大的校歌中有赞美学校悠久历史的“白山黑水,形胜天然”、“白山、黑水,源远流长”正是出自于此。几十年来,四川两所师范大学继续传承继国立东北大学的历史渊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形成了爱国爱校、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这成为鼓舞学校师生开拓进取的宝贵财富。

  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宛山2005年11月18日在台中百年校庆时认为:东大师生在国破家亡的历史环境中,虽流离转徙却凛然坚守爱国气节。当时,在三台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东大爱国师生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齐集了陆侃如、冯沅君、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名师以及一大批爱国学子和远征军将士,在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中,直面困难,笑对艰辛,积极传播爱国救亡思想,开展社会教育,倡导足球运动,活跃文化生活。三台百万人民在当年养育了东大,如今的东大也应以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为三台建设和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近日,四川省三台县档案局局长、县国家档案馆馆长谢天明一行前往沈阳东北大学访问,就东北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三台8年时间里形成的部分档案资料和东北大学档案馆初步达成了编辑出版意向。双方认为东北大学在三台期间形成的档案资料,是三台县国家档案馆的一笔宝贵财富,又是东北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研究东北大学历史、三台县历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史料,编辑出版这批史料既有利于更好地保存这批珍贵史料,又有利于供社会研究利用。东北大学分管档案工作的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福利接见了谢天明一行,并充分肯定了三台人民为东北大学在抗战期间能生存下来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三台县国家档案馆和东北大学档案馆所达成的共同编辑出版意向,并要求双方加快前期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出版发行。(罗承 谢勇)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春日丽暖云丘山

    春日丽暖云丘山

    回想清明时节,春日烂漫,周边杏花争相吐蕊,桃树枝头也悄悄结出了花骨朵,正在酝酿与春争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