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纪实 > 正文

报告文学:抱一壶长江水,我一路北上

更新时间:2013-11-15 09:18:39 来源: 作者: 浏览2478次 文字大小:

报告文学:抱一壶长江水,我一路北上

  2012年4月16日,“南水北调东线行”中国作家采访团从北京出发至南京。抱一壶长江水,我由南向北。沿途,一边是古运河丰富而沧桑的水文化,一边是现代化建设者们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水质改造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与心血。泵站、水立交、蓄水湖、水库、漕运遗址……站在这些地方,有时候我竟弄不清楚自己身在远古还是现代。大禹治水、运河开凿、向南方“借点水”……呈现的都是人类与水、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看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改造水的努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水利天下,善莫大焉。于是作文以记之。
                                                                   ——题记

第一章:江都的鸟鸣
  鸟声一阵比一阵急促。才五点多钟,我就被这些鸟的叫声弄醒了。拉开窗帘,天已大亮,鸟鸣声一下子涌进了我的屋里。我仔细分辨,发觉有鹧鸪、黄莺、百灵鸟、三喜(当地人称一种喜鹊)的声音。探头看看窗外的树上,不见鸟的踪影,倒是满眼的绿树葱葱:鸡爪槭、棕梠、杮子树、杨柳、松柏……树的品种很多,再就是水,绿树和碧波静静地环绕着我们的所居。聒噪的是这些鸟声。尽管不乏明亮、婉转,但更多的透出了一些躁动。
  我下榻的是江都水利枢纽的宾馆,这里地处扬州以东14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交汇处立有一块“源头”的石碑,说的是江水北调起源的历史。当地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苏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但全省的水资源却南丰北枯,苏北地区缺水非常严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一时断流,洪泽湖几经干涸,江苏省连遭大旱,数百万亩农田受灾,人畜用水困难,因此江苏省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自行开始了江水北调的工程建设——淮水入江、江水北调,江都于是便成了每时每刻都在孕育“水事”的地方。这样的事自然动静很大。太大的动静就让鸟儿们无法悠闲地鸣叫吧?我傻傻地想。
  江河奔涌前的江都是宁静的,不用调水的几个月这里异常平静。比如,我在四月里来到江都,住在这小小的水上花园,我感受到面前的一切都很安宁。树木成行,花团锦簇,左手运河,右手长江蓄着一江一河的波澜不惊。在水闸不远的地方,总有鱼脊背样的“Y”字形时隐时现在碧绿的水里,主人说,别小看这小小的“Y”字,它可是水的调节器,滔滔江水凶猛咆哮,到了这里却成了柔弱的面条,若逢上调水的季节,机器轰鸣,江水滔滔,江都沉浸在一片沸腾的水与电的叫嚣之中,或泄或调,这水就像面条一般乖乖地进入水闸,一路东去或者北流……“谁推淮东第一流,引江春色占鳌头;摩云匹闸雄东亚,倒海清波下冀州。神禹难平洪水患,李冰惟解蜀民愁;邗沟一凿通银汉,天上人间笑语稠。”恢弘的场面曾引得诗人引吭高歌……如今,江都不仅成了江苏省江水北调的枢纽,更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这种悄悄的变化,难道鸟儿也感受到了?
  我在江都的早晨静静地走着,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江石溪纪念碑亭”前,抬头一看,参天绿树掩映之中,坐落于两层花岗岩台基上的纪念亭,四角飞檐,歇山屋面,黄琉璃瓦覆顶,周围有两层汉白玉栏杆环绕,亭中矗立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江石溪先生安息处”八个行书,碑后刻有江石溪的生平事迹。正面两侧抱柱上有着黑底黄字的对联:“向秀赋方成,惊听笛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据说,江石溪一生未仕,饱经磨难,但两件事却让他自觉欣慰:一是他没有追逐“浮名”,而是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协理张謇兴办了实业和学校,留下了济民救世的“诗囊”(《梦笔生花馆诗集》);二是家庭团圆,实现了“要好儿孙各象贤”的夙愿。现在,老人静静地守在这江都枢纽,看着江水南来北往,水涨水落……
  江都水利枢纽现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5座大型水闸,7座中型水闸,3座船闸,2个涵洞,2条鱼道以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组成,是一个具有灌溉、排涝、泄洪、通航、发电、过鱼、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的大型水利枢纽。这个凝结了江苏水利几代人的勤劳与智慧的工程,自建成那天起,就不仅为缺水的苏北送去了甘露,还有效地抗御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特大洪涝、淮河大洪水、苏北地区旱灾……不用调水的日子,自然就没有了机器的轰鸣。我突然明白,鸟鸣声为什么那么早,那么急促,因为它在享受着江水北调、淮水入江大战来临前的那难得一刻的宁静。鸟儿们知道,只有这时,它动人的歌唱才不会被机器的轰鸣声和水的咆哮声所淹没。

第二章:水立交
  总觉得立交桥是城市的产物。上层的桥东来西去的车辆尽情地驰骋,下层的桥南来北往的车辆畅通无阻。有人说,城市立交桥是城市的一道美丽的彩虹,一首无字的诗,一幅立体的画……说得诗情画意。所以,当一听说淮安有一座水上立交桥时,我心里就有些迫不及待,想像水立交桥是怎样的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立交桥作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在淮安是怎样因水而水乳交融,丰富灵动?
  城市里有了水,就有了灵性,有了历史。淮安就是这样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淮安城里有大运河、里运河、盐河、古黄河“四河穿城”。还因它地处淮河下游的苏北腹地,属南北冷暖气候过渡带,更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京杭大运河贯穿辖区,所以全市80%的土地都处在设计的洪水线以下,洪涝灾害频繁。尤其是洪泽湖,几乎每年要承接淮河中上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然后再经淮河入江的水道、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性河流泄入江海……
  淮安的历史就是水的历史。在清江浦的里运河畔“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一块石碑,早早镌刻了淮安与水辉煌的一吻。先秦时期,这里因地处“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南北水运干线枢纽,有着“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的美誉,还曾是漕运的枢纽、盐运的要冲,鼎盛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淮安在隋唐时期就曾繁华一时,特别是商品贸易在唐代十分兴旺,吸引了包括大食、日本、新罗等国的海内外商人,到了夜晚,“千灯夜市喧”。至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漕运受阻,古淮安才日显衰败之像。日月轮换,到了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淮安迎来历史上持续了400多年的第二次繁荣。因水利而盛,又以总漕、总河驻节淮安和清江浦的兴起为标志,明永乐年间,陈瑄驻节淮安,总督漕运,开辟清江浦河道,由此成为明清运河北上漕运的主要口岸。设在淮安的漕运总督府每年指挥整个运河上的12万漕军,将400万担漕粮从江南的各个省府道集中,通过运河,浩浩荡荡的运向北京……
  水成就了淮安,因水淮安也变成了一条可恶的“洪水走廊”,演绎出了一段段悲壮的历史。据史载:清代为了修堤抢险,河臣们不得不经常与“役夫杂处,沐风雨,裏霜露,发白面黑”。这里流传一句“倒了高家堰,淮扬看不见”的谚语,说有一年大堤缺口久堵不住,汛官身着大红官袍,坐在装满石块的船头,在悲壮的祭祀后,与船一起沉入缺口,以身殉职;清道光四年冬(1824年),大堤突遭冰凌袭击,“百里大堤,形若琉璃”,驻守河堤的官兵们,手挽手上堤抢险,却纷纷滚下湖中,大堤也被冰凌撕下了一处又一处裂口,到第二年这口子都无法堵上,面对水深火热的百姓,朝廷急命在家奔丧、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林则徐戴孝到了高家堰,与河工奋战数月,才将大堤保住……就这样,淮安在一代又一代人手里传承着治水的历史。河湖相连,沟汉交错,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一片片水乡泽国,有一座水上立交,应该是淮安人治水的历史传承与缩影吧?
  我们到达水上立交桥时是上午,头顶上艳阳高照,远处油菜花一片金黄。这座水上立交桥分上下两层,说是叫“上漕下洞”,融汇了南北与东西两水。上面是航道,连长江入京杭大运河,下面齐刷刷的有15个巨大的涵洞,自西向东引淮河入海。水立交呈十字状,站在水立交的观景桥上,我向四周望去,田园千顷,一望无际;运河波光潋滟,散发出一道道金光;淮河浩浩荡荡,水声汩汩,观景亭与古城淮安的“镇淮楼”遥遥相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人与现代人不断征服江河的智慧与传奇。此时,我发觉历史的烟云与现代的南水清波已在水立交相互映照,将淮安的水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让人感受到柔情似水的淮安人心里透出的慷慨与豁达……

第三章:南旺水利遗址
  走在汶上南旺的水利枢纽遗址上,我心里隐隐的有些失望。说是一座水利枢纽,却看不见水,这里既没有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雄伟,也没有我刚刚到过的江都水利枢纽的壮观,面前呈现的是一番荒凉而破败的景象,河道干涸,残垣断壁,土地一片灰蒙蒙……但这里分明又真切地存在着,存在于我脚下的一座座遗址里,存在于导游**那绘声绘色的动人的解说里,有一刹那,我突然觉得面前漫上一股清清的河水。萋萋芳草,水花飞扬处,两位须髯飘飘的老人从历史的深处渐渐浮出……
  宋公祠、白公祠、关帝庙、观音阁、禅堂、蚂蚱神庙……尽管分水龙王庙不复存在,但残留或刚刚修复的遗址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上久远的一座巨大的水利枢纽,一个控制性的节点——史载,明初因明王朝建都金陵(南京),北方漕运需求降低,加之黄河泛滥,河道淤塞等,大运河不久断流停航。直至明成祖迁都北京,由于南粮北运的需要,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率军工民夫16.5万人重新疏浚河道,但因这里地势是千里运河的“水脊”,河成而无水,航船根本无法通行,宋礼一时犯愁。为此微服私访,访得当地老农白英。一介平民的白英感念于宋礼的忧国忧民,于是为他献上了“借水行舟”的计策,即引汶河之水至南旺脊顶,先成居高临下的势头,再在南旺南北设闸分水而下。宋礼一听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立即请白英与他一起指挥施工。整个工程由南旺邻近的戴村坝、小汶河、水柜、南旺分水石拨、节制闸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建成了分别具有引水、蓄水、防洪、防泄、拦水作用的一座水利工程。水流七分北去,三分南下,有力地保证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运河航运,民间因此也有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民国初年,据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看到后也不得不敬佩地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
  为官礼贤下士,为民胸有成竹。宋礼与白英两人“引汶济运”酿就了水利史上的一段佳话。为了纪念他们俩,当地人在此修建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后又以龙王庙为主体,相继修建了禹王殿、宋公祠、白公祠等一系列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5500平方米,建筑群内院落错综,松柏参天,碑碣林立,庙宇巍峨雄伟,只是岁月无情,随着大运河北部的停运,这里不由得不渐趋冷落,重归寂寞……在废墟的另一侧,现在一座被称为南旺的水工科技馆已拔地而起,据说里面将通过沙盘、多媒体、三维动画等现代的手段再现南旺枢纽的昔日风貌和运河的繁华历史……想了想,我终于没有进去。
  如果说,大地的河流是文明的摇篮;那么人类与自然,与河流的改造与斗争显然就是文明的进步。数千年来,大禹治水、邗沟开凿、都江堰的修建、灵渠的沟通以及南旺水遗址,都是人类与水的故事的传颂……阳光下,我发现一部水的文明史就像一朵莲花正从时间的长河里慢慢盛开,逶迤而来,忽然荡漾在了南水北调的清清河流之中。透明、悠长而充满灵性的一条条生命之水,就这样串联了起来,串联起繁华与衰败、寂静与激越、高亢与平淡、幸福与苦难……毎一条河流与人的每一次对视与倾诉,都饱含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豪迈与历史的沧桑,隐藏着人类与水的某一种神秘的关联——或许,在这次南水北调的工程里,南旺水遗址会被重新唤醒;或许,它只能成为人类治水史上的一个永久的遗迹,但无论怎么样,这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都会被载入我们民族水文化的历史史册,被人类深深地铭记,愈久弥香。
  远远地,望着那水工科技馆,我独自感受着遗址上的一切,对它有了深情的一瞥。
                           

采访手记
  今年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的第十个年头。此时距离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已经过去了60年。眼下,这项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已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入倒计时阶段。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南水北调东线行”中国作家采访采风活动在京启动。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工程的实施,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于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过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我这次采访的南水北调东线,是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6.50km,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36km,黄河以北173.49km,胶东输水干线239.78km,穿黄河段7.87km。全线共设立13个梯级泵站,共22处枢纽、34座泵站,总扬程65m,总装机台数160台,总装机容量36.62万kw,总装机流量4448m3/s,具有规模大、泵型多、扬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时数高等特点。长江之水将通过13个梯级泵站,接力棒似地一节一节地送到辽阔的北方。工程建成后,此线将有亚洲乃至世界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其中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制造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本着“三先三后”、适度从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m3,其中东线148亿m3,中线130亿m3,西线170亿m3,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来源:北京日报 作家:徐迅)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春日丽暖云丘山

    春日丽暖云丘山

    回想清明时节,春日烂漫,周边杏花争相吐蕊,桃树枝头也悄悄结出了花骨朵,正在酝酿与春争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