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基本常识

更新时间:2014-06-29 16:44:35 来源: 作者: 浏览1634次 文字大小:

一、气候基本特征

 

(一)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总特点是冬季寒冷,1月气温最低,夏季暖热,7月气温最高,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以夏雨为主。具有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很小,在温带纬度内仅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的北部。在世界各大洲中,唯有亚洲的气候也以大陆性显著为特点,而且较之北美洲更趋极端。例如北美洲最大年较差约50℃,亚洲在65℃以上;北美洲东岸的蒙特利尔(46°N)纬度比亚洲东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43°N)高,并且位置更偏向内陆,但前者年较差小于后者4.5℃;北美洲内陆的道森(64°N)纬度比亚洲内陆的雅库次克(62°N)高,但前者年较差小于后者16.5℃。在降水方面,北美洲夏雨集中的程度和冬季干旱的程度均不如亚洲。北美洲体现大陆性显著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它们的分布范围约占全洲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二)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北美洲拥有从热带到寒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这一点在世界各大洲中也颇为突出。在气候类型组成的多样性方面可与北美洲相比拟的也只有亚洲,但它们又各具特点。例如亚洲的极地冰原气候分布不如北美洲广,还缺失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东岸不具备亚洲东岸那样典型的季风型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再则,北美洲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分布也不及亚洲广泛。

(三)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

北美洲所拥有的各种气候类型在分布和排列上也有其特点。首先,大陆北部的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三种类型,其中除极地冰原气候外,都是东西延伸的。这与亚欧大陆北部的情况基本相似,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结构。自此以南,气候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出现了东、西部的对比。大致在100°W以东地区,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般来说它们也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基本上体现了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在100°W以西,包括大平原和科迪勒拉山间地区,因居内陆,降水量呈经向变异,导致气候类型作东西排列、南北延伸,表现为非纬向地带性结构。在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排列顺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它们虽自北而南有规律地更替,但又都作南北延伸,这是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

 

二、气候形成因素

 

北美洲气候特征的形成,决定于大陆的位置、面积、形状、大气环流、洋流、地形结构等多种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北美洲气候。

(一)大陆位置、面积和形状

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赤道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是决定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基本因素。例如大陆西南部所获取的太阳辐射总量高达180kcal/cm2·a,而大陆北部仅80kcal。北美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大部分面积位于30°—70°N,其中50°—70°N最为宽广,因此北美洲主要属温带和亚寒带气候型,尤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这是大陆性气候特征最显著的一种气候类型。30°N以南大陆面积不大,热带气候型所占面积也就相应缩减。

北美洲与亚洲纬度位置大致相当,但北美洲西临浩瀚的太平洋,亚洲西部则与欧洲大陆相连,西南部又与非洲紧邻。其结果是,北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完整而有规律地南北更替,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限于西岸,而亚洲则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早气候的范围广大。北美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得多,因此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不如后者,使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型气候。同时,也使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不如亚洲广阔,最终导致北美洲气候的大陆性不如亚洲极端。当然,两洲在季风型气候的发育和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范围,以及气候的大陆性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还应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二)洋流

在太平洋,日本暖流黑潮的延续北太平洋暖流,至哥伦比亚河口附近分为两支:北支,称阿拉斯加暖流;南支,称加利福尼亚寒流。40°N以北,处于西风带的太平洋沿岸,深受阿拉斯加暖流温湿的影响,但是强度和影响范围,比起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来,均相形见拙。这一方面是因为黑潮弱于墨西哥湾暖流;另一方面,也与大陆西部的海陆轮廓、地形等因素有关。北美大陆西部山地逼近海岸,阿拉斯加向西伸出,迫使阿拉斯加暖流转向西流;而欧洲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且大西洋与北冰洋畅通,北大西洋暖流得以径直北流,从而扩大了影响范围。加利福尼亚寒流主要影响40°N以南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气候,它使该地区气温,尤其是夏温下降,估计每年丧失60kcal/cm2·a热量,约相当于所获取的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同时也使该地区降水减少以及夏季多雾。

在大西洋,北有拉布拉多寒流,它自巴芬湾南流,并携带北冰洋冰块,表水温度小于10℃,使拉布拉多半岛沿海地区夏季很凉。墨西哥湾暖流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向北,在30°N、79°W附近又与安的列斯暖流汇合,成为地球上一支最强劲的暖流。但是在冬季,它对北美东岸影响并不大,因为暖流离海岸向右偏开,它与大陆间隔有一股逆向寒流,水温低于湾流5—8℃,形成所谓“冷墙”,加之冬季北美东岸风向为离岸风,所以更难受暖流之惠。夏季,东南风越经暖流登陆,气团更趋湿热和不稳定,对北美大陆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墨西哥湾暖流流至纽芬兰岛外侧与拉布拉多寒流相遇,使寒流所携冰块溶化,并提供了气旋活动和成雾条件。墨西哥湾暖流由此偏向东北,流往欧洲西北海岸。

北美大陆北部濒临的海域,如哈得孙湾、巴芬湾、波弗特海以及北极岛群之间诸海峡,表层水温很少超过10℃,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冰封,甚至在夏季也产生雪暴和强雾。南部的墨西哥湾则属亚热带和热带暖水域,并且几乎与外洋隔绝,水温相当高,夏季达29℃,冬季也在18—24℃。南北属性不同的海域及大陆中部平原地带相互接近,这二点对于北美大陆的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气环流

1.气压与风向  北美大陆的气压配置图式与亚欧大陆相似,具有四大活动中心,即两副极地低压中心——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两副热带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和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另外,在大陆内部还有一冬高夏低冬夏交替的气压活动中心,因北美大陆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洲显著,高、低压的强度相对较弱。上述四大气压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中心位置也因季节而变动。

冬季时,两大洋副极地低压势力增强,两大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南移,强度减弱。大陆上则为高压笼罩,其中心位于西北部一带,它与两大洋副热带高压连为一体,其北缘呈舌状向北部伸展,隔断了阿留申低压与冰岛低压系统。但是北美大陆高压远不如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大,且常受气旋活动干扰,实际上低压与高压在不断交替着,天气不稳定。上述气压配置图式,决定了冬季北美大陆各地的风向。太平洋沿岸主要吹海风,其中40°N以北多西南风,40°N以南为西北风和北风,至30°N以南转为东北风。整个大陆冬季基本上吹陆风,所以大西259洋沿岸盛行西风和西北风,皆为离岸风。大陆东南部(密西西比河下游以东)另有一局部高压,故在阿巴拉契亚山、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之间,有时吹南风和西南风,墨西哥湾沿岸吹偏北风。佛罗里达半岛南部、中美和西印度群岛处于信风带,盛行东北风(图7-7)。

 

 

图7-7北美洲1月气压(mb)与风向

夏季时,大陆增热,在西南部形成大陆低压中心,副热带高压破裂,其中心位置向北部扩张,势力增强。如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中心移至35°N附近,其控制范围可伸展到大陆东南部;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远在40°N,它控制着整个西岸的天气。此时,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向北退缩,势力减弱。在这样的高低压布局之下,风向大致与冬季相反,整个大陆以吹海风为主,大西洋与墨西哥湾沿岸盛行东南风,大平原为南风。在太平洋沿岸,50°N以北吹西南风,50°—40°N之间由西风转为西北风,40°N以南转为北风和东北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的太平洋沿岸则吹南风和西南风,这是由于夏季热赤道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变向信风(图7-8)。

北美东部冬夏风向虽也随季节更替,具季风性质,但远不如东亚发达和恒定,其原因除前述面积因素外,还由于北美大陆无纬向山脉障壁,易使来自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破坏。

2.气团和锋  影响北美气候的气团有冰洋气团、极地加拿大气团、极地太平洋气团、极地大西洋气团、热带墨西哥湾气团、热带大西洋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图7-9)。它们的源地不同,对北美气候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

冰洋气团形成于北冰洋上和大陆北缘,秉性寒冷而稳定,水汽含量很少。冬季较活跃,控制范围较广,其南界在大陆西部达60°N,东部可达55°N。夏季时,冰洋气团北退。

 

 

图7-8北美洲7月气压(mb)与风向

极地加拿大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是影响北美冬季气候的最重要气团。冬季,50°N以北的北美大陆气温极低,地面冻结,并有积雪,加之西有落基山阻挡着极地太平洋气团的侵入,因而成为干冷的极地加拿大气团源地。它主要是向东、南运行,由于落基山的阻挡,很少西去。在南移途中,可能吸取的水汽和热量很少,气团变性不大,呈稳定状态,天气晴朗。当侵入到墨西哥湾沿岸时,由于吸取了较多的水汽和热量,呈现不稳定状态,可产生对流性阵雨。极地加拿大气团急剧南下时,气团属性来不及迅速改变,常使落基山以东地区发生强大寒潮;如气团南下缓慢时,则会产生变性,温湿度增加,给五大湖地区带来大风雪,抵达阿巴拉契亚山西坡,气团被迫上升,也往往造成大量降雪。

极地太平洋气团源于白令海和阿拉斯加附近海域,系由亚洲的极地西伯利亚气团变性而成,比湿较极地加拿大气团高。冬季,极地太平洋气团对北美大陆西部影响很大。当它从源地向大陆西岸侵入时,经过一段暖流洋面,气团下层增温,渐趋不稳定,登陆后遇高山或冷气团,发生动力上升,在迎风坡形成丰沛降水。该气团越过沿海山脉,比湿便显著降低。夏季极地太平洋气团北退,由于陆地温度高于洋面,当它侵入到大陆西岸时,相对为凉而稳定的气团,但在北部山地迎风坡仍有一定降水。

极地大西洋气团源地在格陵兰、拉布拉多以东的洋面上,水温较同纬度的太平洋低,所以气团属性较极地太平洋气团干冷稳定。冬季因西风强盛。一般不能登陆,故对大陆影响不大,但如果在俄亥俄河上游有气旋向东北方向通过时,还可以摄引一部分极地大西洋气团登陆,给五大湖以北地区带来雨雪交加或浓雾天气。夏季时,极地大西洋气团对东北沿海一带影响较大,使夏季凉爽并带来一定降水。

 

 

图7-9北美洲主要气团的分布

热带墨西哥湾气团和热带大西洋气团对北美洲夏季气候影响较大。前者源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后者源于15°—20°N的北大西洋,气团秉性湿热,为大陆重要的水汽来源。冬季时,因大陆为高压所控制,这两个气团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大陆南部。当它们由源地侵入大陆时,与冷地面接触,增加了稳定度,往往产生浓雾;但若与南下的极地加拿大气团相遇而滑行其上或受山脉所阻而被迫上升时,则易造成大雨、雪。夏季时,气压梯度由海洋倾向陆地,同时极地加拿大气团北退,落基山以东广大地区主要受这两个气团的控制,降水丰富。

热带太平洋气团源于25°—35°N的北太平洋上。该气团因来自副热带高压东缘,在其向南移动中又经加利福尼亚寒流,故暖湿程度远不如热带墨西哥湾气团和热带大西洋气团。它的影响主要在冬季,但范围仅限于西南沿海一带,在与极地太平洋气团相遇或因地形而上升时,有一定降水。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该气团的影响较小。

热带大陆气团是北美的次要气团。北美大陆在热带纬度面积不大,地势又高,不利于热带大陆气团的形成,仅夏季存在于西南部一带。该气团秉性干热,在它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气温高、降水少。

由于以上各气团的季节位移,所产生的锋面以及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北美大陆主要有两种锋面,即冰洋锋和极锋。冰洋锋位于60°—55°N之间,呈向南弯曲的弧状,东西横贯大陆,它是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之间的不连续面。极锋由于地形的阻隔而被分为东、西两个锋带。西部的极锋位于 30°—60°N之间的太平洋沿岸;落基山以东的极锋,西南起自23°N,东北达40°N左右,大致呈西南-东北向穿过大陆中东部。夏季,冰洋锋北移至极圈附近,西部的极锋移位不大,而东部的极锋北移至40°—50°N之间。

北美的气旋活动对气候影响相当大,其中尤以温带气旋为甚,它不仅数目多,活动频繁,而且冬夏皆有。温带气旋的活动冬季最盛,其活动范围除30°N以北的太平洋沿岸外,遍及落基山以东至大西洋沿岸广大地区,它们最后均趋向东北发展。气旋活动带来降水,以致在大陆东部出现冬雨占优势的地区。

热带气旋发源于加勒比海及其以东的大西洋面上,自东向西发展,形成一种破坏力极大的飓风(Hurricane),成因与东亚的台风相似,主要发生在夏秋之际,带来狂风暴雨,西印度群岛、中美和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此外,北美洲夏季还有两种突发的灾害性风——钦诺克风(Chinook)和托那陀风(Tornado),前者是一种干风,具焚风性质,发生在落基山东麓的大平原一带,引起极为干热的天气;后者即龙卷风,伴有冰雹和倾盆大雨,常见于美国中西部和东南部,这里是全世界陆上龙卷风发生最频繁之区。

(四)地形结构

北美洲以三大南北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对于大陆气候的分异有特别重要意义。影响最显著的是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它由三重山脉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不仅高度相当大,宽度也很大,沿海又缺乏深入大陆的海湾。因此,科迪勒拉山系一方面成为极地太平洋气团向东侵入的重重障碍,使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仅局限于40°N以北的西岸,处于背风位置的山间高原和山间盆地已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另一方面,又阻挡着极地加拿大气团和热带墨西哥湾、大西洋气团西去,使之盛行于大陆的中、东部。只有在西风最强(50°N)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段(哥伦比亚河谷-斯内克河谷-怀俄明盆地山口和美、墨交界处),太平洋气团才能越山东侵,但至落基山东坡气团已变性,暖而干燥,且受南、北气流的约束而变成一楔形气流,尖灭于五大湖以南地区。所以,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带落基山构成大陆东、西部之间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它不仅导致东、西部的降水巨大差异,对气温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落基山以西,除40°N以北的沿海和迎风山坡外,年降水量均在500 mm以下,冬季降水占优势,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东部各地。落基山以东,除高纬度的北部地带以及紧靠落基山的大平原部分地区外,年降水量都在500mm以上,夏季降水比率增高。当然,造成这种差异还包括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落基山以东为中部平原地带,地势低平坦荡,无东西向山脉,南北开敞,并有哈得孙湾、五大湖、密西西比水系,墨西哥湾等水域相互贯通。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南北秉性不同的气团畅行无阻。冬季,干冷的极地加拿大气团可径直南下,造成寒潮天气,使当地气温骤降;夏季,热带墨西哥湾、大西洋的暖湿气团可自由北上,直达哈得孙湾沿岸,带来闷热多雨天气。中部平原成为南北冷暖气团交绥、争逐的场所,气旋活动频繁,冬季尤为活跃。因此,中部平原天气多变,是北美洲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的地区。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高度和宽度均不大,山脉的连续性也较差,并不构成气候上的显著界线,但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仍有很大影响。例如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北坡,冬季面迎经过五大湖地区并略有变性的极地加拿大气团,往往形成大雪;阿巴拉契亚南部因山地的高度较大,对热带墨西哥湾、大西洋气团产生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为北美洲多263                                                                                    雨带之一。

 

三、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一)1月和7月气温、年较差

1月等温线分布具有如下特点。1)等温线均向南弯曲。西北部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太平洋沿岸一带几乎与海岸平行,这与处于西风带和沿海有暖流经过有关;趋向内陆,渐趋寒冷,等温线向东南走,至密西西比河流域,等温线乃折向东去;再往东,等温线又转向东北,与海岸斜交,这反映了冬季大西洋对北美大陆气候的影响显著弱于太平洋。以0℃等温线为例,在内陆大致与38°N纬线相当;在西部沿着海岸线延伸到阿拉斯加南岸,即55°N处;在东部略作东北-西南走向,至43°N左右。由此可见,冬季的北美大陆,沿海气温显著高于内陆,太平洋

 

 

图7-10北美洲1月平均气温(℃)

沿岸气温又高于同纬度大西洋沿岸。占北美洲面积3/4的北部,1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和阿拉斯加在-20—-24℃,北极群岛低于-36℃,格陵兰岛中部低于-44℃。10℃等温线在墨西哥湾北岸通过,墨西哥南部和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已在20℃以上,中美和西印度群岛则达24℃。2)等温线分布较密,说明冬季气温梯度较陡,南北温差70℃(图7-10)。

夏季,大陆普遍增温,即使在高纬地区,由于日照时间长,气温也显著高于冬季。反映在7月等温线分布上,具有如下特点。1)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夏季气温梯度不及冬季大。7月平均气温最低为格陵兰岛中部,约-12℃,最高出现在西南部沙漠区,约32℃,南北温差为44℃左右。2)等温线显著向西北弯曲。在太平洋沿岸一带,等温线与海岸平行成南北向,但往东进入山间高原、盆地区,等温线便形成向北突出的弧形,这说明夏季太平洋沿岸气温南北相差不大,例如加利福尼亚沿海因有寒流,多云雾,日照不强,气温几乎与加拿大沿海相同;同时

 

 

图7-11北美洲7月平均气温(℃)

也说明太平洋沿岸气温比同纬度山间高原、盆地区低得多,后者因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区,日照充分,受热强烈。3)落基山以东,等温线大致呈东南向,在哈得孙湾和五大湖一带,还微向南弯曲,这是受内陆水域调节之故。等温线由此向东以至近海一带,又微向北突出,这说明夏季大西洋沿岸受海洋影响,在拉布拉多、纽芬兰一带尚有寒流经过,多云雾,所以气温低于同纬度内陆,但高于太平洋沿岸(图7-11)。

从北美洲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状况中可以看出,气温的年较差是内陆大于沿海,尤以加

拿大西北部最大,如道森年较差为45℃,好望堡年较差为 51℃。在沿海地带,太平洋岸气温的年较差又比大西洋岸小。北美洲气温年较差的分布,反映了内陆各地的大陆性强,且愈往西北愈强;西岸海洋性显著,东岸海洋性相对较弱。

(二)年降水量和季节分配

北美大陆年降水量的分布大致以落基山为界,东、西部有很大差异。落基山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均在500mm以下,但40°N以北的太平洋沿岸是一多雨带,其中50°N以北的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沿岸濒临暖流,因常年面临西风,气旋活跃,加之沿海山脉抬升作用,成为北美降水最丰沛的地带,年降水量可达3000mm以上。整个太平洋沿岸年降水量表现出从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如纽波特(Newport,44°44′N)为1655mm,尤里卡(40°47′N)为940mm,圣迭戈(32°47′N)仅为238mm。从西岸向东进入广大山间高原、盆地区,因处于背风位置,地形闭塞,年降水量为250—500mm,其中西南部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一带是北美最干旱地区,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mm(表7-1和图7-12)。

落基山以东,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渐增。除紧靠落基山的大平原地带以及北冰洋沿岸、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等地外,一般均在500mm以上,其中中部平原为500—1000mm,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在1500mm以上。地处热带的中美和西印度群岛是北美第二多雨带,特别是在面迎大西洋吹来东北信风的山坡地带,年降水量可达2000mm或3000 mm以上。

点击浏览下一页

 

 

 

图7-12北美洲年平均降水分布

降水的季节变化各地差异很大。总的来说,落基山以西冬雨占优势,以东则以夏雨为主。

太平洋沿岸冬季降水一般都超过全年的40%以上,其中40°N以北是各季都有降水,冬季最多,春秋次之;40°N以南,夏雨极少,成为干季,冬雨比率可达55%以上。广大山间高原、盆地区为一过渡型,介于太平洋沿岸的冬雨型和大陆中部夏雨型之间,但冬半年的降水还是大于夏半年。

落基山以东广大地区,夏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冬雨的比重显著减少,成为干季。墨西哥湾沿岸虽以夏雨为主,但因受热带气旋影响,高峰出现于夏末秋初,同时冬季因适处温带气旋行径上,仍有相当降水量。例外的如阿巴拉契亚山南部、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流域、拉布拉多东北沿海和纽芬兰岛等地区,属降水季节变化较均匀的类型,甚至冬雨略占优势,这与气旋的活动有很大关系。

中美和西印度群岛也以夏雨为主,尤其是中美太平洋沿岸一带,干湿季分明,夏雨的比率很高。

还应指出,北美降水中又以雪量大为特点,在45°N以北广大地区,雪在降水总量中达30%以上,35°N以南降雪才不多见。此外,太平洋沿岸的雪量要比大西洋沿岸小得多,如在50°N处,前者雪在降水总量中的比率为20%,后者则达40%。

 

四、气候类型

 

(一)极地冰原气候

本区包括格陵兰岛大部分和北极群岛的北部,气候严寒,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1月均温在-36℃以下,格陵兰岛中部的1月均温低达-53.3℃,绝对最低温为-65℃。年降水量200mm左右,以雪为主,多风暴和雪暴。地面广泛覆盖着巨厚冰层。

(二)极地长寒气候

本区位于极地冰原气候区以南,包括格陵兰岛东、南、西沿海,北极岛群的大部分以及大陆北部沿岸地带,其南界约与7月10℃等温线相当,在阿拉斯加约达北极圈附近,而在拉布拉多半岛达到55°N。气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冬季严寒而漫长,1月均温约-28—-36℃,夏季凉爽而短促,7月均温可达4—10℃。年降水量200—300mm,以雪为主,地下有永冻层。

(三)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本区在极地长寒气候区以南,从阿拉斯加到拉布拉多,横贯大陆东西,其南界大致与50°N相当,这是北美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区。冬季寒冷,1月均温在-20℃以下;夏季温和,7月均温约16—18℃,因此气温的年较差很大。年降水量西部和北部在250—500mm间,东部可达500—1000mm,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弱,湿度很大。本区的水热条件与亚洲同类型气候区相比,具有湿润特点,大陆性程度也不如后者极端。

(四)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以南,100°W以东, 南界约在40°N线之间,属温带纬度东岸型气候。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温和多雨,但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如同纬度亚洲东部温带季风气候显著。1月均温南北相差很大,约在0—20℃间,7月均温为16—24℃,年降水量约1000mm左右。

(五)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

温带内陆型气候包括:落基山以东、100°W以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带以及科迪勒拉山间区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其中半干旱即温带草原气候区在北美分布较广。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冬寒夏热,降水少且变率大,年降水量约250—500mm。在大平原地带,因南北秉性殊异的气团得以畅行无阻,气温变化尤为急剧。7月均温为20—28℃,南方热波来临时可上升至40℃以上,伴有尘暴;1月均温为0—-20℃,寒潮南侵时可骤降至-30℃以下,伴有暴风雪。降水则集中于夏季。科迪勒拉山间部分,气温变化相对缓和,冬季基本上免受寒潮侵袭,1月均温约-4—-8℃,7月为20-24℃,降水以冬半年稍占优势。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即温带荒漠气候,在北美仅限于大盆地北部的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已在250mm以下,甚至不足100mm,降水变率超过30%。

(六)温带海洋性气候

40°N以北的太平洋沿岸属温带西岸型气候。本区因地处西风带,沿海有暖流经过,具有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冬温夏凉,2月均温0—8℃,8月为8—12℃,年较差很小。降水相当丰富,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山地迎风坡高达3000mm以上,且季节分配均匀,以秋冬较多。

(七)亚热带湿润气候

大陆东南部属亚热带东岸型气候。本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均高于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冬季温暖,1月均温已在0℃以上,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半岛可达12—16℃,但若遇强大寒潮南侵时,气温也可下降到冰点以下,发生冻害;夏季暖热,7月均温为24—28℃。年降水量1000—2000mm,以夏雨为主,但冬季因多气旋雨,也不形成干季。此外,本区西部夏季多龙卷风,东南沿海夏秋之际常受飓风侵袭,产生暴雨。

(八)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

大平原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大盆地的南部和科罗拉多高原,属亚热带纬度内陆型气候。本区气候的基本特征与温带纬度内陆型气候相似,主要差别在气温方面,因纬度较低,1月均温已在0℃以上,甚至超过12℃;7月均温则在24℃以上,高者可超过30℃。

(九)亚热带夏干气候

40°—30°N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纬度西岸型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在西风带控制下,气旋活跃,冬雨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夏季处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缘,受东北信风控制,天气干燥而稳定,夏雨的比率不到3%。年降水量为500—1000mm,自北向南递减。由于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不高,7月均温为16—20℃,1月为8—12℃,年较差很小。

(十)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信风带西岸位置的墨西哥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半岛,常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非常干旱。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甚至不足100mm,降水变率极大。冬季温和,1月均温约12—16℃;因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夏季也不炎热,7月均温为20—24℃,加利福尼亚半岛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于内陆型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云雾很多,相对湿度高达75—80%。但在墨西哥西北部,夏温已相当高。

(十一)热带海洋性气候

处于信风带东岸位置的西印度群岛和中美,常年面临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因此在其东北沿海一带,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温终年较高,1月均温20—24℃,7月26—28℃,年较差和日较差均不大。年降水量在2000 mm以上,季节分配较均匀,以夏秋较多,因为这时多对流雨,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本区气候特征已接近赤道多雨气候。

(十二)热带干湿季气候

墨西哥高原南部以及西印度群岛和中美的西南沿海,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干湿季分明。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浏览下一页

冬季因处于东北信风的背风位置,降水少,形成干季;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面迎来自赤道洋面的西南风,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年降水量约1000—1500mm。气温全年都较高,但最热月一般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

(十三)高山气候

北美西部的山地,如落基山、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马德雷山等,因高度较大,气温与降水均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垂直带的结构随纬度、高度、坡向而异。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涵管分类

    涵管分类

    涵洞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涵、石涵、混凝土涵、钢筋混凝土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