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往事

更新时间:2017-11-08 20:49:03 来源: 作者: 浏览3686次 文字大小:

AA2526B9E39BC4F52328683C9F61A845_副本.jpg

丁宝桢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的这首诗写于国步艰难之时,满是孤臣恨事和失落心情。他曾致力于的“洋务运动”,在历史上最终也烟消云散于波谲云诡的政治格局之中。不过我们这次要说的,却是另外一个快被遗忘的“洋务运动”参与者。他的前尘往事,将如数列来。
说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诸贤,普通人想起的一般不外乎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最多因陈三立、陈寅恪父子名盛而亦被多次翻出历史的烟尘中的那个乃父乃祖、湖南洋务派领袖陈宝箴。而丁宝桢却少有人论及。同样,作为清末“洋务派”重要人物的丁宝桢对四川近代产生的深远影响,也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

光绪二年(1876年),一个桐叶潇潇飘落的冬日,丁宝桢成为了新任川督。这位新任川督丁宝桢是谁?他字稚黄,贵州省平远(今织金)人。他23岁中举人,33岁时(咸丰三年)中进士,1869年(49岁)任山东巡抚,《清史稿》上夸他在任期间“严刚有威”。

说起丁宝桢,如今的人可能耳生,但一提“宫保鸡丁”,则是众所周知的了。这道佳肴就和丁宝桢有关。据说,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一起爆炒的菜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及类似菜肴,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及至他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就在那个上任为川督的冬日,成都一班文武官员为迎接新川督,忙得焦头烂额。新总督达省城之日,天麻麻亮,全称文武官员就官袍顶戴齐整,排了近一里路伸长颈项呆等。一直等到太阳已升到日中,众官饿得发昏,却连新总督的影子都没看见。正等得焦急,忽然一骑快马从城内方向飞驰而来,叫声不断:“新总督宫保大人早到城内,传谕各位大人回督院晋见!”丁宝桢早已肃然端坐客厅内,文恪率众官员忙行礼拜见。几个官员抬头一望吃惊不小:快近午时,一顶普通小轿子曾从城外经过牛市口,轿内有个干瘦、黄脸、长胡子老头身着布衣,轿后有一挑行李,那老头脑壳伸出轿窗外看稀奇,众人全以为是个进城走亲戚的乡巴佬,被兵勇呵斥。那老头不发一言,轿夫也避开大道接官厅,绕道牛市口田间小路走了。

众官员再看丁大人,头上顶戴翎虽还光鲜,但身上穿的旧官袍已褪色,脚下朝靴也旧得泛白,同文武官员光彩耀眼的衣冠,恰成鲜明对比!丁宝桢回了礼,淡淡说了句:“今日诸位辛苦啦,我也鞍马劳累,改日再晤吧。”这便是传说中的丁宫保“微服入川”的龙门阵。故事有点戏剧性,却实有其事。

在川务方面,他被称为“四川近代工业之父”。而这个对“近代工业”的重视和倡导,却起源于川地军事设备对他的触动。上任不久后,丁宝桢到东较场巡阅兵,见兵勇中多是古色古香的大刀长矛,也有少数长短不齐的破洋枪,认为此中弊病甚多,购买者每昏庸无能,购来之物价值既昂,多是洋人过时废物,又不知修理之法,稍损即成废物,殊为可惜;更况有事之时,弹药无处购办,枪炮也转为弃物,若想依靠购买洋人枪炮以自强,实自欺欺人。他自此认为,“中国自强之术,于修明政事外,首在精求武备,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因此主张要在四川尽快建立机器局。

1877年,丁宝桢在成都东门内下莲池街创办四川机器局。他委派候补道夏时、劳文翔总理局务,成绵道丁士彬会同办理。丁宝桢极重视网罗人才,想法把曾昭吉从山东聘来,总理工务(负责工程技术)。曾昭吉带来湖南、山东、江苏籍技工数十人,又在四川招募能工巧匠数百当工人。机器局仿照西式厂房共建188间,丁宝桢上奏朝廷称:工厂“崇垣大柱、复屋重檐,安设铁炉烟筒、风箱气管,四通八达。取材既富,用工极坚。”他还有几分得意地报告光绪皇帝:曾昭吉还成功制造了“水轮机”,利用成都城内的金水河水力发电带动机器;只在冬春水枯时,才用锅炉发电。仅此一项,每天可省煤一千数百斤,合计每年可省煤银四千余两。所造各式枪支弹药,除供四川军用外,还调拨外省。

但清廷中顽固派对丁宝桢这员“洋务派”的“大将”十分嫉恨。在各种干扰下,四川机器局在顽固守旧派骂声中遵旨停办了,四川近代工业幼芽面临夭折命运。不过,四川机器局于1880年5月26日重新恢复生产。1881年(光绪七年,61岁),丁宝桢在成都南郊古家坝江畔增设火药厂,人称“白药厂”,此名至今犹存。

查阅清末傅崇炬《成都通览》,我们可以看到:“成都之以机器制造物件者,自丁文诚公督川时创办之机器制造局为始。现在已大加扩充,银元局、造币厂、劝工局、制革公司、火柴官厂、机器新厂、白药厂、官报书局等继之而起……”这有力地证实:四川机器局是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产生了四川最早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这位洋务派主将不仅关注近代工业强国之路,还注重民生。光绪二年,丁宝桢到四川后,都江堰失修已久,他不避怨嫌,第二年就奏请朝廷拨十万两银子大修古堰。这位封疆大吏“轻骑简从,躬冒霜雪,沿江督率”(见《灌县乡土志》卷一),前后亲到工地12次。此次大修以条石筑堤一万二千余丈,同时疏淘内、外江,修建白马槽、平水槽等工程。

但这位丁大人运气倒是不佳。这年5月岷江洪水暴涨,堰首工程冲垮一段石堤。丁宝桢上奏皇帝,认真检讨失败原因,察知古人用鹅卵石竹笼很有道理(易于使水“溢泄”)。同年11月,丁宝桢又自筹经费,恢复古法笼石筑堤,使重修都江堰大功告成,川西州县无旱涝之忧,百姓安居乐业。丁宝桢殚精竭虑主持完大修工程,登上二王庙,遥望大江东去,他感慨万千,写下《二王庙感怀》:“龙门凿后大河通,告锡元圭报德崇。别导江流分内外,全将地力遍西东。蜀人庙祀由来久,秦代山川尚此同。善创何人能善述,兴怀救弊恨无穷。”

丁宝桢在四川任上的龙门阵还很多。他整顿吏治,保举薛福成、张荫桓等“德才兼备之人”;抵抗外国侵略有功的长庚、鲍超等,也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丁宝桢另一项大功是实行“盐政改革”。他废除沿途关卡苛捐杂税,严惩贪官四川盐茶道蔡逢年等人;又将横行长江盗贩私盐的奸商“江大烟杆”“谭二疯子”等人斩首示众。盐政改革一年成效显著,“岁增帑金百余万”,四川及西南各省百姓都受益不少。故而《清史稿》上说他“治蜀凡十年……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这当然有些夸张,但他使四川混乱局面大为改观,无疑是可信的。

光绪十二年,67岁的丁宝桢病危。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贫,这位封疆大吏竟然债台高筑。他挣扎起身,颤抖着手给朝廷写下最后一道奏折:“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笔掉地上,丁宝桢死于任所。此时正当政的光绪皇帝阅罢奏章,大为动容,立即提笔批上谕:“遽闻溘逝,悼惜殊深!”光绪帝赐丁宝桢太子太保,谥文诚,并令山东、四川、贵州各省建祠祭祀。礼部尚书李端芬奏请将丁宝桢和曾国藩、左宗棠等同举为中兴名臣,这又是后话了。

丁宝桢去世后,家贫无以归葬祖地,于是家眷靠众官员赠送的一点银两,才有能力凄然将丁宝桢归葬山东。一乘简陋的马车载着丁宝桢的灵柩,在成都百姓震天哭声中嘎吱嘎吱地出了东城门,过了长春桥,到了牛市口。驿道旁新搭建的丧亭白旗飘飘、纸钱飞舞,夹道送行的众官员和百姓们默默地目送着督川十年的丁宝桢灵车远去。龙泉山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生为国漂泊的丁宝桢沿着十年前来的蜀道去了。(郑光路)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门文章

    汤绍恩与三江闸

    汤绍恩与三江闸

    三江雄闸泽千秋三江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位于绍兴城北16公里处,由明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