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水缘文学•卫生科普】别让儿童意外伤害||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11-14 20:07:24 来源: 作者: 浏览309次 文字大小:
别让儿童意外伤害
儿童意外伤害及死亡事故在我国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一项“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3%,死亡率为22.60/10万,已超过发达国家15.40/10万水平,且致残情况相当严重,占意外伤害病儿的1.24%。12周岁以下的儿童骑自行车,即是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交通事故被称为和平时期的“流动杀手”。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5万人,更叫人触目惊心的是,在这死伤的人员中,未成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笔者一位远房亲戚的小孩,那年正上小学五年级,一天早晨因骑车上学和出租车抢道,结果死于非命。孩子死了,父母受此沉重打击,双双住进了医院……
为此,有关专家谆谆告诫:12周岁以下的儿童,应变能力差,面对车来车往,骑自行车最容易出事。还有,由于12周岁以下的儿童头部重量较大,而胸背部的活动度相对较小,骑自行车时由于车身倾斜、颠簸和突然前屈后仰等,如果再碰上急刹车难免头向前俯冲,他们较稚嫩的椎周组织与肌群无法有效保护尚未强壮的椎骨而可能使椎体发生倾式、仰式或摆式错位。笔者在门诊就接诊过几例小学生因骑车上学而导致颈脖子歪斜的病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过早骑自行车,包括学童车,容易患“童车病”。何谓“童车病”?就是孩子骑了一段时间童车或自行车后,两下肢发育出现异常,形成“X”形变形腿,站立时两膝盖内侧明显突出膨大向外撇,两膝关节靠拢时,踝关节不能并拢,很像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也有的孩子两条小腿向外弯曲,两踝关节并拢,膝关节不能靠拢而成“O”形,就是人们所说的“罗圈腿”。医学界把这种骨骼变形称为“童车病”。
由于幼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身体内的骨骼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可塑性强,容易弯曲变形。目前,童车以及一些青少年骑的自行车的设计不够合理,尤其是学童车,车座都是固定的,车座和踏脚的距离始终保持衡定,两脚蹬的间距过宽,鞍座离脚蹬的距离过长或过短。年幼的孩子腿短,骑童车时必须双腿外展,双脚前伸,勉强能踩到脚蹬;而稍大的孩子腿又较长,骑车时不得不弯曲双腿。如此天长日久,势必影响下肢骨骼发育,造成腿变形。
可见,12周岁以下的儿童骑自行车危险多多。
为了防止儿童意外伤害,我们的家长应不让自己的孩子骑自行车,骑学童车时间也不宜太久,每天在30—40分钟,每周在1—2次;学校以及班主任应严格规定:12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学,学校不予停放这些孩子的自行车;交警叔叔若发现小学生骑自行车应给予批评教育直至扣留车辆,通知其家长来认领,并给予孩子的监护人必要的罚款处理。另外,我国的所有大中小城市应全面给小学生们带上“生命卡”,上面有照片、学生姓名、出生日期、血型、以前所患疾病、对什么药物过敏、所在学校、紧急情况联系人及电话(手机)号码等内容,以备不测时急用。据悉,我国许多省市都有明文规定:12周岁以上的儿童骑车上学需随身携带“交通安全联系卡”,违者学校将有记录,并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
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健壮的身体,便过早地敦促他们从事某健体运动,殊不知有些健体运动不仅不利于孩子身体锻炼,反而容易造成伤害。如拔河比赛等。大家知道,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儿童的脏腑正在发育中,心肌柔软、心壁薄、容积小,植物神经对脏腑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来增加供血量。因此,心脏容易疲劳,不能负担像拔河这样的大力量对抗。此外,拔河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往往会使儿童的手掌皮肤被绳索磨破,甚至由双方拉扯时间过长,用力过猛,在强烈的外力作用下易引起脱臼或软组织受伤,严重的还会引起肢体变形,影响儿童体型健美。其次,不宜过早练肌肉。因为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于体重的增长,儿童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且肌肉含分较多,含蛋白质和无机盐很少,力量弱,易于疲劳。因此在儿童时期不宜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还有,10岁以下的儿童不宜玩碰碰车。因为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非常脆弱,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造成扭伤和碰伤。
儿保专家指出,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家长可让孩子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些项目既有助于增加少年儿童的身高,又不会伤害身体。
总之,交通肇事是意外伤害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大祸首之一。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交通标志辨别不清,对交通状况又缺乏判断力,加上有些家长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也做了坏榜样,使得儿童成为交通事故的易发人群。因此,作为家长,在带孩子上街时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遵守交通法规,走路时不打闹,同时教孩子识别设立在街道或危险场所的醒目标志等。
应当说,发达国家对于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已经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经验,而我国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整个社会对于这个问题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全社会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成年人的警觉性和责任心,加大关于科学防范意外伤害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快产品安全性能标准的制定及监管机构的设立,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体系,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原载《合肥晚报》 1997年7月17日,署名:益思、《中国健康》杂志2005年12期,署名:郑清、河南《家庭医学》杂志2007年6期上半月刊)
幼儿不要进行“拔河”比赛
编辑先生:
您好。有一问题请教,即我的4岁小儿在一家私人幼儿园上学。这家幼儿园没多少娱乐设施,老师便经常带孩子们进行“拔河”运动。我不知道,这种大人们的游戏,是否适应这么点大的孩子们玩耍?
河南  赵红
赵读者:
首先声明,你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孩子们进行这样的“拔河”游戏是很不合适的。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发育尚不完善,“拔河”时孩子们上体后仰或前倾、侧身等,四肢用力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上,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幼儿的骨、关节很娇嫩,这样容易引起关节受损,经常进行有可能使骨骼畸形,脊柱弯曲。其次就是“拔河”时,幼儿全身的肌肉群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这样需要大量的血液向肌肉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由于幼儿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少,因而血液供不应求,易造成缺氧,于是,血液中的酸性物质增多,肌肉容易疲劳。经常进行这种运动,会损害肌肉的生长发育;还有,“拔河”时,幼儿大脑皮质的相应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拔河”中出现的双方相持局面,只有在神经细胞连续不断发放一致性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下才能实现,这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神经系统就很快疲劳。长期以往,对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是不利的;再就是“拔河”时,幼儿经常要持续性的憋气,它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力量加大,并使肌肉收缩时提供巩固的支撑,有效发挥肌肉力量,但是这样大强度的活动,使血管的功能状态很难随人意而转移。幼儿需要有节律性的呼吸,过多过长的勉强憋气,势必导致静脉回心血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负担骤增,心脏和大脑出现暂时性缺血,严重的可能发生晕厥。如经常进行“拔河”运动,将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当“拔河”憋气时,声门紧闭,腹肌和呼气肌用力收缩,使胸廓向内压缩,胸内压加大,呼吸不能正常地进行,肺内气体又无法呼出,氧气又不能吸进,而“拔河”时,人体的需氧量,往往超过人体最大吸氧量,这样幼儿的身体就缺氧。经常性地出现缺氧而不能得到及时恢复时,使机体过度疲劳,有损健康。
所以,对幼儿来说,“拔河”游戏是不适应的,当然,如果是为了提高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6~7岁的孩子中偶然进行一二次这样的娱乐活动也未尝不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拔河”前要嘱咐孩子们做好准备活动,每次“拔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秒到1分钟左右。至于你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经常这样带领孩子们玩耍“拔河”是很不妥当的,建议你尽快向这家幼儿园的负责人及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取消这样的文体活动。另外,幼儿不宜进行比赛的项目还有很多,如跳高、跨栏、长跑、跳远等等,这些都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会酿出事故。


(原载北京《大众健康》杂志2003年3期、广西《家庭医药》杂志2003年4期、《中国中医药报》 2007年8月27 日)
伸腰锻炼为啥挨批评?
编辑同志:
我是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最近在某大医院推拿科住院作牵引推拿治疗。一天,我心血来潮,想放松放松腰部,并在走廊上做起了伸腰即腰朝后仰的动作。正好被我的主管医师看见,将我狠狠地批评了一下,说我胡闹。我不明白,伸腰活动不是个健身项目吗?主管医师批评我是否无理?
湖南  祁兵
祁读者:
您的主管医师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过于武断,没有将其中的道理讲明白,所以弄得您心里一直犯嘀咕。
确实,人在疲倦时,伸伸腰是很舒服的,尤其是当身体长时间处于某种姿势时,如打字、绘图、计算、操作电脑等,经常伸伸腰,便会使全身大部分肌肉产生强烈收缩,让淤积的血液流动加快,从而增加循环血容量。由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还可增进肌肉本身的血液流动,使肌肉的一些废物得以带走,从而能消除一定的疲劳。
但是,如果有腰椎病的人,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不宜这样锻炼,以免向后挤压腰椎而刺激神经根或刺激病变组织使症状加重。您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正在医院住院治疗,可见病情还没达到稳定。现在若擅自做伸腰锻炼,由于后伸挤压,很容易使椎间盘的突出物增大。如果椎间盘的突出物已经回纳或部分回纳,您这样的“锻炼”,很可能又将回纳的突出物挤压出来,使医生的治疗效果付诸东流。所以,主管医师批评您不无道理。至于以后能否做伸腰锻炼,要看您的椎间盘恢复情况。如果恢复得好,一般3—6个月即可进行这样的锻炼。如果恢复不好,暂时还是不这样锻炼为好。


(原载《健康报》 2007年2月16 日)
脊椎也会“过敏”
读者提问:我在某公司打工,属于白领一族。也许是工作紧张或长期疲劳的缘故吧,我的后背无论碰上什么障碍物都疼痛明显,尤其晚上睡觉时更加痛苦。为了减少疼痛,我几乎是侧卧或俯卧而不敢仰卧。看了不少医生,也吃了不少药,可效果就是不明显。现在,我不敢到公共场合去,唯恐别人推挤,晚上则常常失眠、多梦、疲倦等。最近,有位老医生看后说我患的是“脊椎过敏症”。我听后很是不解,脊椎也会过敏?我该怎么办呢?
福州  李**
专家答疑:
确实有这样的“过敏症”。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也许与一些人长期的工作压力大和身心疲劳有关。其主要表现为某一两个棘突特别敏感,即使轻轻触摸患椎棘突,也会发生疼痛,更不用说仰卧睡觉了,这就是您睡觉害怕仰卧的缘由。因为疼痛产生于棘突的浅表部位,稍一触压即感疼痛异常,久久不止,易使病人产生疼痛恐惧症,唯恐任何人、任何物体碰撞患部,天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种“怪病”疼痛部位多见于胸椎4、5棘突,其次为其相邻的棘突。当然,除了上述表现外,病人还可有背部酸沉、发紧和牵拉感,有的合并有前胸疼痛、胀闷等。临床检查常常没有异常体征发现,也没有明显外伤史等。
这种病多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只是疼痛较显著,触摸患处可诱发过敏性疼痛,病人精神容易紧张,多见于女性病人,且有的伴有神经衰弱症及抑郁症等。由此可见,这可能跟有的病人身心疲劳和心理异常有一定关系。医生在给这样的病人治疗时,除了止痛等常规治疗以外,必要的心理疏导也是很重要的。患者本人要学会放松自己,只有做到身心放松,才能减缓疼痛。应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不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达到“移情别恋”,再配合必要的药物封闭,脊椎的“过敏”便会渐渐好转。


(原载《健康报》2007年1月25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6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水缘文学•健康聚焦】R..
    健康聚焦颈椎病,潜在的“健康杀手”如今什么病最多?有人说是乙型肝炎,有人说是糖尿病,也有人说是高..
    读《孤独六讲》有感
    廉洁,从自身做起
    换一种生活方式
    依法依规从严治党增进组织担当
    落日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