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交通事故引发的液氯泄露事件

更新时间:2014-06-29 17:06:20 来源: 作者: 浏览1522次 文字大小:
    一、 事故背景 
    2005年3月29日晚6:50左右,京沪高速公路某区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0t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迎面相撞,导致槽罐车内大量液氯泄露,从而引发一起29人中毒死亡、350多人住院抢救治疗、公路北侧3个乡镇近万名村民被紧急疏散的特大污染事故。 
    二、 应急过程 
    (一)接报与报告 
    事发当晚9:30,某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接到市政府事故通报。值班人员立即向市环境监察支队和市环保局领导报告。市环保局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迅速调集环境监察、监测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往30km外的事故现场。
市环保局在事故现场初步判定事故级别后,立即向省环保部门报告。省环保部门接到市环保局报告后,主管领导率领省环境监察局、省环境监测中心应急人员于凌晨3:30从200km外的省城连夜赶到事发现场。 
    (二)成立现场指挥部 
    3月30日上午,成立了省级环境事件现场指挥部。环保部门作为现场指挥部成员,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开展环境事件现场处置工作。 
    (三)槽罐处置 
    3月30日上午,为消除槽罐车上继续释放氯气的两处泄漏点,消防人员强行用木塞封堵了液氯泄漏点,但仍有部分氯气外溢。开始,消防人员用水龙头冲刷以消除外泄液氯,后来,现场指挥部采纳环保部门提出的改用烧碱处理的建议,迅速调集了200t烧碱对事故现场进行中和处理,控制了污染蔓延的势头。 
    面对液氯不断外泄,污染仍在继续的状况,指挥部根据环保部门的建议,组织武警官兵在附近的河流上打坝围堰,挖出一个大水塘,将液氯槽罐吊装到水塘中,并用烧碱进行中和处理,污染状况得到进一步控制。 
    为了彻底消除高速路旁的液氯污染,3月31日晚,环保部门提出将液氯槽罐运至某化工厂进行处置的建议。由于运输距离较长,而且要通过市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应急指挥部于4月1日凌晨1点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决定采纳环保部门处置建议,并要求环保部门密切关注吊车起吊时和运输终点的环境污染状况,防止产生新的污染。 
    4月2日上午,装载液氯槽罐的平板车,缓缓向某化工厂驶去。环境部门的应急监测车跟在槽罐运输车后,始终保持25m的距离。一路跟踪监测。在应急监测车的护卫下,槽罐运输车安全抵达目的的。 
    (四)应急监测 
    为了给科学决策提供数据,现场共进行了三种监测: 
    1、 确定污染范围的监测。在液氯槽罐车的下风向,环境监测人员身穿密闭防化服,持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激光测距仪等监测仪器,现场测定氯气污染状况。确定300m以内为重污染区,300-600m为次重污染区,600-1100m为局部超标区。这些监测数据为现场指挥部控制疏散人群区域、组织现场救助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 开展监督监测。在确定了污染范围的基础上,沿液氯槽罐的下风向布置了3个监测点进行连续监测。同时,在下风向的两个村庄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点,监测受害农户室内空气质量。4月1日16时,距事故发生地300m以外室内、室外的氯气和氯化氢浓度均达到国家日均值0.03mg/m3和0.015 mg/m3标准,300m范围内氯气基本达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麦田和个别室内的氯化氢部分超标,浓度在0.017-0.02 mg/m3。根据环境监测数据,事故指挥部决定除受灾最严重的个别村落的230户1300多人外,其他农户均可返迁。当天晚些时候,约4000人返家。 
    3、 开展处置监测。在液氯槽罐吊装过程中采用沿下风向三个轴线方向均匀布点实施监测。槽罐运输过程中,采用定距跟踪监测的方法,直至检测不到氯气浓度为止。 
    (五)专家指导 
    3月31日,省环保部门邀请了科研院所的化学品污染控制、土壤环境、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专家一行5人对事故现场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勘验和评估。 
    (六)信息通报 
    为确保疏散农户在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能及时返回家园,大批环保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帮助农户打开门窗通风,张贴告示,提醒农户应注意的环保事项和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七)现场善后处置 
    4月2日上午,液氯槽罐移离现场后,指挥部地现场善后处置进行了新的部署:一是环境监测机构继续对事故核心区的室内外空气环境质量跟踪加密监测,230户家家都要测;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床头、低洼处等氯气不容易扩散的地点进行重点监测,空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坚决不能同意农户返迁入住;三是对存放液氯储罐的水塘剩余碱液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妥善、安全处置,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四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本次事故的环境救援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救援方案。 
    根据指挥部的要求,省、市环境监测部门继续对事故核心区进行室内外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经监测,除某村个别区域氯化氢超标外,其他区域户外和农户室内氯气和氯化氢浓度基本达标。4月2日中午,指挥部决定对污染最严重区域的空气污染实行定点清除,由省环保厅负责确定清除范围,省农林厅确定清除的方法和路线,地方政府具体实施清除措施。4月2日下午,指挥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确定了清除方案,即用消防车运水,配备20台背负式和2台电机式喷雾机向田间、室内喷洒饱和的食碱溶液,以降低空气中的氯化氢浓度。4月3日,地方政府继续组织人员对未达标区域农户室内和周围麦地喷洒食碱溶液,室内共喷洒三次,麦田喷洒一次。省、市环境监测机构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对该区域室内外空气的氯化氢浓度进行加密监测。 
    4月3日17:30,农户室内的氯化氢浓度基本达标,距事故现场60m的麦地,氯化氢浓度较当天上午监测结果已有明显下降。4月4日上午,省、市环境监测机构再次对该区域内外氯化氢浓度进行了跟踪监测,各监测点氯化氢监测结果均未检出,农户陆续返回家园。 
    (八)应急终止 
    根据监测数据和专家评估意见,事故现场的环境质量状况如下: 
    1、因为该地区土壤本身对酸性物质具有缓冲性(土壤PH值为8.5),事故对周边农田土壤的影响不明显; 
    2、该地区大部分农户采用集中式水源供水(自来水),饮用水水质无影响,采用水压井取水的水质达到4月3日监测结果达标; 
    3、事故核心区室内外氯化氢浓度监测仪器均显示未检出,事故发生地空气环境质量已达标; 
    4、存放液氯槽罐的近300t水塘水已由槽罐车运至市区某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根据以上条件,现场指挥部于4月4日下午2:00做出应急终止决定。 
    (九)善后处理 
    为确保安全,环保部门继续进行跟踪监测。 
    对事故发生地500m范围内烧死的农作物上附着的酸性物质的潜在危害进行深入研究。 
    三、案例点评 
    本次事故污染源总量大、毒性强、扩散快、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极大地考验了环保部门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回顾本次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 本次事故应急处理中,省、市环保工作人员,尤其是身处一线的环境监测人员临危不惧、科学布点、严密监测,及时为整个事件应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 环保部门制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平时进行的各种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演习,为本次事故的环境应急处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应急处理工作思路清晰、明确。 
    (三) 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仪器设备为本次事故应急处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省环境监测中心出动了环境质量监测车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了监测效率,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 专家在此次事件处置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咨询和指导作用。如果平时注重专家库的建立和完善,在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中,将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五) 近年来,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越来越多,监管难度很大,环保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事故信息,往往贻误最佳处置的时机。结合本案例提出以下监管思路供大家参考:一是建立化学危险品交易运输申报制度。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在化学危险品交易运输前24小时向当地县以上环保部门申报交易物品类型、数量、运输车辆类型、行驶路线等环境监管资料,以便环保部门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管。二是在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上安装GPS系统,规定车辆行驶路线、行驶状态,杜绝超速行驶、超时驾驶等行为,防止和减少运输事故,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展开救援。三是在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的基础上,配合环境预警应急系统的建设,开展化学危险品生产、储藏和销售企业的专项调查,摸清辖区所有化学危险品经营企业经营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类别、生产工艺、原材料与产品的来往渠道、企业规模、场地范围等环境监管要素,帮助企业制定环境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