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桥

更新时间:2015-06-29 21:13:27 来源: 作者: 浏览1985次 文字大小:

北京古桥

一、故宫金水桥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称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竣工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历时十三年。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但仍保持原有布局和建筑风格。1961年,北京故宫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天安门城楼建成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太庙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社稷坛建成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与紫禁城、皇城、天安门、太庙、社稷坛配套的金水桥,也是在这一时期建成。清代曾重修外金水桥,但依然保持了明代初建时的规模和风貌。

  故宫金水桥,分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

  内金水桥在宫城紫禁城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上,外金水桥在明、清皇城正门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都不是一座单桥,而是由若干桥组成的一组桥梁建筑群。这两组桥梁建筑群中的每一座单桥,都用汉白玉石料建成,工艺精湛,桥栏雕刻细腻,宛若一条又一条玉带,横架金水河上。

  在明、清两朝皇家禁地内,之所以会有河道,是由于北京西部玉泉山一带,泉水众多,水质优良,早在辽、金时期,为解决北京城内供水,便挖渠筑堤,引玉泉山一带泉水入城。元代,又对这条引水渠加以疏浚。后来,在修建皇城和宫城时,便将这条水渠下游地段圈进来。因处于皇家禁地,人们便称其为金水河。清代,再次疏浚渠道,且把紫禁城内的金水河称内金水河,河上石桥称内金水桥;将天安门前金水河称外金水河,河上石桥称外金水桥。旧时认为我国皇帝在宫城门阙内外,配以金水桥,象征天河汉界,帝王君临天下,自然一统海内诸水。

  内金水桥有五座桥梁,每一座都是单孔拱券式。中间那座桥面宽大,石桥望柱栏板都雕刻着龙凤图案。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从这座桥上通过,所以称为“御路桥”。御路桥左右的两座桥,是宗室亲王走的,因此称为“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两座桥,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走的,因此称为“品级桥”。四座桥面略为窄小,桥栏板石柱上雕刻着荷花图案。内金水桥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内外呼应。

  外金水桥有七座桥梁,每一座都是三孔拱券式。其中,天安门前五座,每一座都与一城洞相对。同内金水桥布局完全一样,为明、清时期皇帝和王公大臣进出皇城、宫城通道。外金水桥中另外两座,一座在太庙,即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一座在社稷坛,即今天中山公园前。这是过去皇帝祭祖和祭祀社稷神的通道。

  普通平民百姓,是不能从桥上走的。现在,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都已向世人开放。人们不但可以在桥上自由行走,而且还可以凭栏拍照,以为纪念。特别是外金水桥处于天安门城楼与天安门广场之间,为人们来往的必经之道,所以外金水桥参观游览者尤其多。

  外金水桥南、北两端,各有一对石狮。东为雄狮,以右爪戏弄着绣球,象征皇家权力和威势;西为雌狮,以左爪抚摸着幼狮,寓意皇室子孙繁衍不息。一雌狮肚子上有一深约寸许的洞眼儿,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安门时侵略军打的枪眼儿。外金水桥南,还有一对华表,雕刻精美,笔直挺拔。

  现在,玲珑秀丽的外金水桥与天安门红墙、城楼、石狮、华表一起,早己成为首都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二、故宫断虹桥

  故宫断虹桥,位于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内武英殿东侧,跨于金水河上。从西华门进入故宫,不远即是断虹桥。

  断虹桥,为故宫中建筑时间最早的一座石桥。最初是由三座单桥组成的古代桥梁建筑群,而古人将桥梁称虹桥。后来中桥两侧边桥断了,从此便称断虹桥。

  断虹桥为单孔,全长18.7米。桥身和桥面以青白石筑成,两侧栏杆以汉白玉石制作。全桥造型优美,古朴典雅。而断虹桥最令人惊叹处,是两侧栏杆的石雕艺术。

  断虹桥两侧,共有石栏板18块。每块栏板上都饰精美石雕,其中心都是行龙图案。在二龙戏珠图中,一龙昂首张口,追逐一火焰般绣球;一龙回首相顾,生动而传神。龙须发飘逸,如腾云驾雾,活灵活现。龙周围雕刻着牡丹、荷花、菊花、慈菇、蜀葵等吉花瑞草。

  栏板之间的望柱,为方形,每柱高1.45米。柱头由下到上依次雕刻着荷叶、三层花瓣、莲蓬和狮子。这些石狮或昂首挺胸,或玩球,或抚崽,尤其那些小狮子或蹲或伏,或滚或爬,活泼可爱。这是我国石雕艺术中的上品,深受世人称赞。据说明朝时,每当皇后和嫔妃经过这里,太监就要早早赶来,提前用黄布遮盖。因为这些石狮雕刻得太逼真了,怕后妃们看了受到惊吓。

  断虹桥石栏板和望柱上的雕刻具有元代特征,有专家据此推断,断虹桥当为元代所建造。

  三、后门桥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因称地安门为后门,故俗称此桥为后门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北部,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

  后门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后门桥是积水潭入口,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须从桥下经过。

  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当时后门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绿杨城郭,一派繁华景象。后来,京城水系发生变化,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后门桥渐渐被遗忘。至上个世纪末,河道已填平,桥身下半部掩埋于地下,仅露出桥两侧石栏板,且毁坏严重,而桥面已铺设沥青。

  近年,对后门桥进行整治修缮,露出这座单孔石拱桥的本来面貌,桥两侧汉白玉护栏按旧样修缮,清理出桥洞和河岸边的水兽也被原样保留,并且疏通河道,美化周边环境,恢复了清新明丽的风貌。后门桥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为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摘自罗哲文、柴福善《北京地区的古桥》,有筛节。)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