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过旗帜,与大禹对话

更新时间:2022-08-25 16:55:37 来源: 作者:赵优优 浏览345次 文字大小:

“三过家门而不入”“开掘三百条大河”,他牺牲了个人安逸,赢得了天下万民太平;他们接过旗帜,扎进黄河边,在无数雨夜,一齐奔走,终其所有,未曾回头,续写时代奋斗。

2002年7月4日上午9时,黄河小浪底水库多个闸门依次徐徐升起,巨大水流怒吼着奔向黄河下游河床。2022年6月18日上午8时,持续了21年的调水调沙工作开启,治黄人开始了长达20天的“拼”命时段。

不畏枯燥乏味的跋涉者,黄河回馈以渐清的颜色

“咱修建控导工程的作用就是‘保滩、护村、控导河势’”,刚刚结束24小时值班值守任务的窦班长这么跟工作不满一年的新人讲道,“原来一直听咱们说控导工程,还真不知道名字是这么来的,这我就懂了,还是窦班长讲的清楚,要不然干工作还真干的一头雾水。”窦班长不好意思的摆摆手,继续了他的坝前授课。窦艳宾,三官庙控导工程运行班班长,1993年参加工作,在黄河边上已经驻守了将近30个年头,长达五公里的靠河控导工程已经被他的脚步印上了无数的印记。三十扎根风与雨,万里长河安与定。当问到窦班长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抢险时的场景,他默默地低头想了想,“那时候机械化还不够发达,老班长一吆喝,我们就跳到水里打桩,队员们都喊着黄河号子给自己鼓劲儿。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宫抢险,冒着大雨抢险持续了好几天,终于成功除险。最后大家都说‘哪儿有困难叫原阳河务局,哪儿抢不住叫原阳河务局’”说到这,窦班长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以前的时候咱黄河河床高啊,流量到两三千的时候水位就很高,就容易出险。经过21年调水调沙,河床慢慢下切,咱的工程也会在汛前进行除险预加固,能经受更大流量级冲刷了。”当提到这21年的变化时,窦班长这么说道。

喝一口凉水,咽一口梆硬的烧饼,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封存自己对家人的愧疚,是因为背后有守护的梦。在黄河边上,治黄人守望一段河,爱上一段河。

不惧异乡黑夜的坚守者,黄河回报以温柔的日出

“妈妈,你要不就别回来了吧。反正你回来没多久就又要走了,也不能陪我去玩。”这样的对话在崔向平的电话中经常出现,提到这里,崔向平有些哽咽,“我也不会开车,家离的也比较远,非汛期的时候也最多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呆的时间也不长,两个孩子也会抱怨。”

2005年到原阳河务局参加工作以后,成为了班组上唯一的女职工,在很多一线班组都呆过一段时间的崔向平是职工们口中的“资料好手”,经她整理的内业资料往往是最整齐、最规范的,“这巡查日志啥的都是崔向平整理的,她心可细了。”一位职工这么向我们介绍道。机械化不发达的时候,她扛着打草机就上了自己的责任段。打草、给树浇水、捡垃圾这些需要力气的工作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职工就懈怠。后来崔向平到了运行观测班工作,巡坝查险、探测水尺也是当仁不让。“这都是我该干的本职工作,没有说因为我是女的就不需要干了。”巾帼不让须眉,柔肩亦担重任,她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为治理黄河乘风破浪。

算算时间,崔向平已经在黄河边上坚守了六千多个日夜。在信息化不发达的年代,她每一次想起家人想起自己的孩子,都只能坐在大坝上望着。那藏在云里的月亮、飞鸟路过的月亮,是她放在心里的,与家人之间心灵的连接。

“今年汛期一过,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准备退休了。”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平凡的,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崔向平将自己最青春的时刻奉献给了黄河。“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黄河精神在每一代治黄人经历的磨砺中升华。

不怕困难低谷的接棒者,黄河回赠以平安地入海

   夏日的骄阳刚刚露脸,双井班的早晨热闹了起来,他们迎来了一位“新朋友”。随着机器起吊、安装、固定,“大禹治水”像矗立在了控导工程16坝。“看看这大禹像,真气派!”“可不是,一看这大禹像,我这干活儿都有劲了,心里面这自豪感油然而生。”职工们站在大禹像前这么讨论道。

大禹治水的传说传颂了一代又一代,和大禹渊源颇深的治黄人似乎有一种要把大禹精神传承下去的使命。经长垣局老班长付来宝介绍,2002年黄河第一次开始调水调沙。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要求每15分钟报一次水尺。但是水尺观测点离班组还有一段距离,通信设施不发达,怎么办呢?班长一拍大腿,把床搬到了大坝上。“担当、勇锐”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治黄人传承、展现出来的黄河力量。

当问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得到的往往是否定的回答。“吃饭、睡觉、喝水这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枯燥呢?”是啊,这些工作已经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生活里,所谓习惯,就是重复次数多到自动化的行为,治黄人肩上的使命已然成为了习惯。当问到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时,他们往往会长叹一口气,摇摇头说“没办法,咱们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就得干好。大禹治水的时候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咱们这也算完成了这一代‘大禹’的使命了。”

多少故事伴着黄河边的日出开始,随着黄河边的日落落幕。遥想大禹治河,采疏非堵,不畏艰难,留下他人口中纷繁的一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接过旗帜,走在治理黄河的大道上,通往大海的征程,因无数治黄人的艰苦卓绝而荡气回肠。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