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在西安游骊山、华清池、兵马俑||刘振勋(辽宁)

更新时间:2023-07-30 22:01:54 来源: 作者: 浏览169次 文字大小:
在西安游骊山、华清池、兵马俑
文/刘振勋
1982年9月我在铁岭县农机局工作,受党委指派,带领六个农机厂的厂长赴西安参加全国农机产品定货会,会议期间抽空到西安市临潼县的骊山、华清池、兵马俑游览。
正值9月中旬,西安的气候同我们辽宁差不多,那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骊山,远望山形像一匹青色的马,古人称青色马为“骊”,故名“骊山”。
华清池在骊山脚下。这是一处园林式古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宫廷般华丽辉煌。华清池又名贵妃池,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43度左右,据传是当年杨贵妃沐浴的地方。白居易有诗为证: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解放后,华清池向群众开放。
从华清池远望骊山,骊山就像昂首挺立的伟丈夫。站在骊山上俯瞰华清池,华清池又如揽在美人白手中的明镜,深情自鉴,缠绵无限。山环清池,水润青山,山水之间,总像有一段割舍不断的情缘,一种魂牵梦萦的哀怨,一种难以言表的凄婉。
由华清池向南是五间厅。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在此策划高级军事会议,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强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率东北军十七路军进攻红军。张、杨二将军多次劝谏蒋介石联合红军抗日救国,均遭拒绝,遂于12月12日发动兵谏。蒋介石听见枪声,仓皇逃向骊山,后被捉于骊山西绣岭虎斑石处,这便是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1946年,黄埔军校七分校募捐在此建亭,名为“正气亭”,解放后更名“捉蒋亭”,在亭左侧,有一石隙,旁有“蒋介石藏身处”几个字,沿石而上,有铁索和后来开凿的几处方便攀登的脚窝,攀援而上,可以感受当年蒋介石仓皇出逃时的情境。
现“捉蒋亭”,改名为“兵谏亭”。它记载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忱!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迹,在那里,一排排雄壮的队伍与勇士们精良的装备,秦始皇的霸气亦如潮水来袭。成千上万个不同面孔,迥异的神态,甚至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装束,不同等级,兵刃、战马、战车。仿佛天兵天将,驾云而来,……思量之间,石车陶甲,风沙、尘埃、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在从兵马俑景区返回的路上,(距兵马俑景区40分钟的车程时)车停在旷野,导游手指距公路3-400米左右的一大土丘说:那是待开发的秦始皇墓,并让大家前去观看,多数人只不过下车遥远望望而已,我亲临土丘,并用步子大体测量一下,其直径300多步400米左右,高有二米多的一个特大土丘而已,再无特别之处。可信否?费思量。
返回西安的途中,我仍然沉浸在骊山给我的震撼中。骊山,简直就是一部史书,从周幽王建骊宫至今,三千年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明皇与杨贵妃“长恨歌”之恋、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都发生在这里。骊山脚下,秦始皇陵雄视百代,兵马俑威镇三秦。
这部,丰富生动的史书值得细细品读。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刘振勋


作者简介




笔(网)名:闲庭信步,辽宁省铁岭市县级退休干部。退休18年中,在全国97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300多篇、200多万字,另有诗词1200多首。出版个人专著五部(诗词3部、散文2部)话剧剧本一部;编辑出版文学作品二部。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是辽宁省、铁岭市、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