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杂文 > 正文

【水缘文学】给孩子一颗责任心 ||王金山(安徽)​​

更新时间:2022-05-24 22:30:34 来源: 作者: 浏览422次 文字大小:
杂谈
给孩子一颗责任心
最近,我从某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觉得怪有趣,特采撷下来,供读者品尝。
这是一位妈妈给编辑部的来信。
上初中的女儿芊芊,学习上没让我们怎么操心,可就是什么家务活也不干,她的房间每天都要我帮着收拾。一天,我们下班回到家后却大吃一惊:女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连我们俩人的鞋子都刷了。我们特别欣慰,觉得女儿长大了,会孝顺父母了。可还没等我们夸奖她几句,女儿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过来,上面写着:“打扫房间:5元;拖地:10元;整理房间:5元;擦鞋:5元。共计:25元。”我问:“芊芊,是谁教你的咧?”芊芊说:“我的好朋友悠悠就是这样做的,她的爸爸妈妈很支持,我们现在也算小大人了,应该自食其力,自己挣零钱花!”看起来,她挺得意。我还没说话,她爸爸先开口:“劳动致富,挺好,而且自己挣来的零花钱花起来更心安理得!”说完,就掏出了25元,给了女儿。
后来,我思前想后,觉得这样教育女儿不妥。于是,第二天,我给女儿留下了这样的账单:“十月怀胎,历经千辛万苦生下你:0元;抚养你到11岁:0元;给你买衣服、供你读书:0元;每天给你做饭、收拾房间:0元;生病的时候照顾你:0元。共计:(?)
是啊,应该多少元?聪明的读者,您看了这则故事,有何感想?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联系现实,这句话还颇有道理呢!
每当学生放假或双休,各类面向学生的培训班便热火朝天地办起来了。学生放假或双休,本是他们的“喘气”日,然而,诸家的学校却不让他们“喘气”,各种培训班、辅导班、补习班纷纷粉墨登场,这些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文化类有数学、外语、语文等等;艺体类有美术、钢琴、舞蹈等,另外,现在又加上了电脑、公关等。许多家长为了“望子成龙”,也乐此不疲地将孩子们送去……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一些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只注重智力开发、知识教育,而把对孩子的品德行为培养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放在一边。在生活上,常常是父母“包打天下”。五年级的学生还要妈妈喂饭系鞋带;8岁的孩子分不清内衣和外套,不知道麦子和韭菜、红薯是树上结还是地里长;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有的孩子在考试中成绩突出,但因缺乏责任感、耐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困难就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跳楼自杀。前不久,某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城乡学生“拉手”活动,结果发现城里的孩子(都是各学校挑选出来的学习尖子)无论是在会场还是上公共汽车,大都为了自己抢个好位子,没有占到好位子的同学还高声喊叫。可农村孩子呢,大都老实,主动谦让。于是,有人呼吁:该对这些“小皇帝”,明天的栋梁加强“精神营养”以及“情感”教育了!
诚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哪个父亲、母亲不愿意让自己惟一的孩子成长为社会上的优胜者、幸运者?所以他们不管追求的目标怎样,孩子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味让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在家长们的过高要求下,许多孩子的童心、爱心、顽心被扭曲了,泯灭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马不停蹄地奔波于音乐、舞蹈、美术、外语等课外殿堂。这样的超负荷学习和操练,不用说孩子,就是我们的许多大人恐怕都吃不消。有位儿科专家在门诊应诊中,惊讶地发现,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个12岁的男孩,显得老气横秋。他的妈妈对这位儿科专家说:“这孩子近两年经常无精打采不想吃东西,在家总想躺倒睡觉,小学快毕业了,可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我们真替他着急,而他却像没事人一样。”这位儿科专家便同孩子交谈,孩子很世故地无所谓叹道:“唉,人活着真没意思!”“为什么?”专家愕然。“我活得累极了,恨不得大睡几天,上六年级,作业多,课外还要学电子琴、绘画,晚上还要学外语,心里怕极了。可老师和父母都不理解我们,这样活着真没劲!”孩子表情淡漠地说道。
这番话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令他的母亲惊愕不已。父母辛辛苦苦地为他垒窝筑巢,省吃俭用,送他上学接他放学,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多让人伤心!前不久,报刊上报道北京市一位9岁的孩子服毒自杀,起因就是因学习成绩下降,爸爸批评了他一下,这位“娇”公子就受不了了……
孩子们究竟该补什么?有识之士们呼道,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艰苦的生活和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他们大多只知道索取与接受,却不知道该为家庭、社会做点什么。所以,在这样的日子里,可以让孩子们参加吃苦活动,让孩子离开家庭、离开家长,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让孩子找机会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同龄孩子共同生活,互帮互学,培养孩子的爱心与责任心。医学专家们则呼吁:保护人类应当从保护儿童开始。让超负荷的孩子们早日返归健康、烂漫的生命旅程。这不仅是父母们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
话又说回来,像孩子大了叫干家务事不干怎么办?有消息说联邦德国为此制定了关于孩子必须做家务事的法律条文,条文内容如下: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洗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每周要给家里的房间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督促孩子履行法律义务。
我们应为此而受到启迪,尤其是那些娇惯溺爱孩子的家长,更应进行深刻的反省。
(原载《中国健康》杂志2004年8期)
杂谈
暑假该让孩子们补什么?
每当学生放暑假,各类面向学生的培训班便热火朝天地办起来了。学生放假或双休,本是他们的“喘气”日,然而,诸家的学校却不让他们“喘气”,各种培训班、辅导班、补习班纷纷粉墨登场,这些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文化类有数学、外语、语文等等;艺体类有美术、钢琴、舞蹈等,另外,现在又加上了电脑、公关等。许多家长为了“望子成龙”,也乐此不疲地将孩子们送去……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一些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只注重智力开发、知识教育,而把对孩子的品德行为培养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放在一边。在生活上,常常是父母“包打天下”。五年级的学生还要妈妈喂饭系鞋带;8岁的孩子分不清内衣和外套,不知道麦子和韭菜、红薯是树上结还是地里长;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有的孩子在考试中成绩突出,但因缺乏责任感、耐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困难就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跳楼自杀。前不久,合肥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城乡学生“拉手”活动,结果发现城里的孩子(都是各学校挑选出来的学习尖子)无论是在会场还是上公共汽车,大都为了自己抢个好位子,没有占到好位子的同学还高声喊叫。可农村孩子呢,大都老实,主动谦让。于是,有人呼吁:该对这些“小皇帝”,明天的栋梁加强“精神营养”以及“情感”教育了!
最近,笔者到中学时的一位同学家出诊,去了七八次,都瞥见同学的大公子(今年16岁,长得又高又壮)除了吃喝就是看电视或出去玩。他爸爸腰不好,躺在床上,从没见他关心过一句;有一次,他妈妈上班去了,爸爸叫他把锅碗清洗一下,这位大公子却把眼一翻:“废话,这又不是我的事!”头一扭,出去玩了,气得我那位同学眼泪汪汪。
“你们呀,包办太多了!俗话说‘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笔者生气地批评道。  
“这么大了,怎么办呢?”老同学无奈地摇摇头。
“赶快让他补课,补劳动教育、感情教育、道德教育这一课,否则,你们将后悔莫及!”笔者告诫道。
“现在还行吗?”老同学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一味地娇惯、宠爱,16岁了,不懂感情,不讲礼貌(我去了那么多次,他没招呼一声),不会洗衣服、烧饭、炒菜,连锅碗都懒得涮一下,也许他学习成绩不错,但我十分疑惑,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成才、成人吗?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加强孩子们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先成人后成才。
父母们,学校的老师们,别光让孩子们学画画、练钢琴、学电脑、背外语,他们还有更需要学的……
诚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哪个父亲、母亲不愿意让自己唯一的孩子成长为社会上的优胜者、幸运者?所以他们不管追求的目标怎样,孩子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味让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在家长们的过高要求下,许多孩子的童心、爱心、顽心被扭曲了,泯灭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马不停蹄地奔波于音乐、舞蹈、美术、外语等课外殿堂。这样的超负荷学习和操练,不用说孩子,就是我们的许多大人恐怕都吃不消。有位儿科专家在门诊应诊中,惊讶地发现,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患了“慢性疲劳综合症”。有个12岁的男孩,显得老气横秋。他的妈妈对这位儿科专家说:“这孩子近两年经常无精打采不想吃东西,在家总想躺倒睡觉,小学快毕业了,可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我们真替他着急,而他却像没事人一样。”这位儿科专家便同孩子交谈,孩子很世故地无所谓叹道:“唉,人活着真没意思!”“为什么?”专家愕然。“我活得累极了,恨不得大睡几天,上六年级,作业多,课外还要学电子琴、绘画,晚上还要学外语,心里怕极了。可老师和父母都不理解我们,这样活着真没劲!”孩子表情淡漠地说道。
这番话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令他的母亲惊愕不已。父母辛辛苦苦地为他垒窝筑巢,省吃俭用,送他上学接他放学,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多让人伤心!前不久,报刊上报道北京市一位9岁的孩子服毒自杀,起因就是因学习成绩下降,爸爸批评了他一下,这位“娇”公子就受不了了……
近年来,有关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动物的寿命与发育期有一种数学上的联系,即:寿命是发育期的4倍,并且认为人也是同一规律。那么,孩子们又该如何保持这个规律呢?
如今,许多家长们按照自己的主观心态,制定标准来要求孩子,脱离了实际,其结果,不是徒劳无功,就是得不偿失。
“别当工人,别当农民,别当没出息的人……”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岂能不鄙视劳动者?这也是许多孩子不愿干家务事的原因之一。
孩子们在放假期间,究竟该补什么?有识之士们呼道,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艰苦的生活和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他们大多只知道索取与接受,却不知道该为家庭、社会做点什么。所以,在这样的日子里,可以让孩子们参加吃苦夏令营,让孩子离开家庭、离开家长,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让孩子找机会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同龄孩子共同生活,互帮互学,培养孩子的爱心与责任心。医学专家们则呼吁:保护人类应当从保护儿童开始。让超负荷的孩子们早日返归健康、烂漫的生命旅程。这不仅是父母们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
前不久,笔者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说的是我国温州市三中300名初三毕业生作为首批考生在该市学生实践基地搭起灶台,他们纷纷端起盘碗、拿起菜刀,又煎鸡蛋又煮饺子等。
这是2005年首次列入中考劳动与技术考核项目的“家政”考试,
据了解,温州市6000名初中毕业生都将参加这场考试。“我们希望通过考试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劳动观念。”温州市教育局中招办负责人表示,虽然本次考核不记入中考总分,但今后劳动技能考核将逐步纳入中考素质评价体系。
俗话说:“西瓜虽甜秧子苦。”苦是人生成长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也是得到甜蜜的成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话还是有道理的。
为此,我们应受到启迪,尤其是那些娇惯溺爱孩子的家长,更应进行深刻的反省。
素质教育尽早从娃娃抓起,而做家务事便是娃娃们最重要的一课!


(原载《安徽科技报》1999年8月6日)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8月13日)


(原载《合肥晚报》1997年7月24日,署名:益思)



(原载《安徽科技报》2001年4月12日)

母亲抑郁是否会影响孩子?
编辑同志:
我的夫人有轻度的抑郁症,如今,她怀孕了,抑郁症状也比较明显起来。最近,朋友对我说,母亲若患有抑郁症,以后孩子很可能也会这样。朋友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
南京    黄春明
黄读者:
抑郁是人群中易患的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特别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例如快节奏、高竞争、下岗及就业难、离异等,往往使得焦虑及抑郁患者人数大幅度增加。
关于母亲抑郁是否会影响孩子,确实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据《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年3月22日报道,有关科研人员对114名患有抑郁症的母亲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抗抑郁治疗。在治疗前,研究人员对她们的114名子女(平均年纪在11—12岁)进行了检查,确定其中68名孩子没有任何精神疾患。通过3个月的治疗,有38位母亲的抑郁症状完全缓解。在她们以前有精神疾患的孩子中,有1/3症状得到缓解。而抑郁症状没有缓解的母亲,她们以前有精神疾患的孩子中只有12%症状得到缓解。没有精神疾患的孩子在母亲康复后依然保持健康。如果母亲抑郁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有17%原本身体健康的孩子被发现有精神问题。可见,母亲抑郁可诱发孩子也易患抑郁症。如果对母亲进行有效治疗,孩子就可能避免患上此病,精神状态也会得到改善。研究人员还推论,若对患抑郁症的父亲进行有效的治疗,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想看,孩子,尤其是小小孩,跟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耳濡目染,日日如此,孩子的精神、心理岂能不受“熏陶”?所以,望您积极治疗夫人的“抑郁症”,否则,以后难免孩子也“抑郁”。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6月15日,署名:益思)
小品文
慧眼识“英才”
新诚公司对外办公室刘主任正在大发雷霆,阿凡提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
“刘主任,刘主任,恭喜你呀,恭喜你呀!”阿凡提进门就贺喜道。
“恭喜我什么?”刘主任一愣,怔怔地问道。
“恭喜你被录取为世界超级跳高运动员……”
“跳高运动员?”刘主任迷惑不解地支吾道,“我,我对跳高从来不感兴趣呀!”
“你别谦虚了,我观看过你的表演!”阿凡提胸有成竹地说。
“我,我跳什么高?!”刘主任更加迷惑不解了。
“刚才王秘书顶撞了你一下,你一跳就是八丈高呢!八丈高是多少米?24米!跳高冠军朱建华也只能跳2.28米,不到你的,差11倍呢!”阿凡提诙谐地说道。
“……”刘主任闻言,恼怒地瞪了阿凡提一眼,再也不予搭理。
(原载《安徽青年报》1989年12月26日)
公鸡也能下蛋
某局机关办公室张主任正在看《今古奇观》,今古奇观杂志社阿凡提走了进来。
“阿记者,你们杂志社搞什么玩意,哪儿有公鸡下蛋的事?胡编乱造!”张主任抖着杂志嚷道。
“既然男人都可生孩子,公鸡为啥就不能下蛋呢?”阿凡提立即反驳道。
“男人生孩子?”张主任“扑哧”一声笑道,“你又在瞎编了,你见过哪个男人生孩子啦?”
“就是你呀,张大主任!”阿凡提不卑不亢地指名道姓道。
“我?我能生孩子?”张主任边哈哈笑边说,“如果我能生孩子,要我老婆干嘛?”
“既然你不能生孩子,你用公费医疗开那么多发奶药干什么?”阿凡提一字一顿地追问道。
“这……”张主任一下说不出话来。
(原载《安徽青年报》1989年12月26日)
废物利用
   酒足饭饱后,主宾二位边喝茶边聊天。
   主:我们看电视吧?
   宾:(摇头)演武打片,没意思!
   主:(为难)那……打牌吧?
   宾:(继续摇头)天天在家打,打腻了……
   主:你,你喜欢玩什么?
   宾:我们下盘围棋吧,你家有围棋吗?
   主:我倒会下,只是没有棋。
   宾:(灵机一动)哎,你家有吃剩的黑白药片吗?
   主:(眼睛一亮)有,有啊!防感冒的药“白加黑”多得很呢,你问这干嘛?
   宾:拿药片当棋子用呀!
   主:好,你这办法好,简单实用。
   宾:(慨叹)可惜要浪费三、四百片药喽!
   主:(不在乎地)没什么,前不久住院时出院带的药,反正费用医保都报销了,零头自付钱也拿回单位二次报销了,由于开得太多,用不掉,时间一长,药也就失效了,到时也当垃圾扔掉了!经你这么一提醒,废物可以利用了!
   宾:好吧,我们来画棋盘……
(原载《合肥晚报》1990年1月8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水缘文学•健康聚焦】R..
    健康聚焦颈椎病,潜在的“健康杀手”如今什么病最多?有人说是乙型肝炎,有人说是糖尿病,也有人说是高..
    读《孤独六讲》有感
    廉洁,从自身做起
    换一种生活方式
    依法依规从严治党增进组织担当
    落日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