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乡里鞭炮乡里响​||磨志坚(广西)

更新时间:2024-02-29 22:02:45 来源: 作者: 浏览65次 文字大小:

散文

乡里鞭炮乡里响

文/磨志坚

过了春节,过了正月十一“灯酒节”,又过了元宵节,也就过完了甲辰龙年,周边的鞭炮声消声匿迹了。元宵节那天,祭祀祖先完毕,就放最后一挂鞭炮,当然一整天的炮竹声声从各家各户传出。
所幸生在农家,在乡下老家过年,才逢年过节燃放鞭炮过手瘾,要不然在城市过年,就放不上也听不到鞭炮声了。疫情以前的春节,村里的青年也兴起舞炮龙,到各家户舞龙讨利市,这几年没有了。而邻近一个大村,今年春节前扎了条长龙,锣鼓喧天地演练了几天,大年初一就在村道巷子里隆重欢舞起来,到各家户拜年祈福,龙来福到,那些农家都燃放好多鞭炮并给一个大红包的,鞭炮声也就鸣响一个上午,响彻四邻八舍。到元宵节再次舞龙狂欢,鞭炮放完了就烧掉炮龙,青年才聚餐豪饮。
说到炮龙,不得不说相邻宾阳县的“灯酒节”也叫“炮龙节”,久负盛名,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各县市区都禁放鞭炮的,唯有宾阳县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炮龙节”是百龙狂舞,万炮轰炸的,当然疫情那三年禁办。号称东方“狂欢节”的宾阳县“炮龙节”,每年都吸引十多万外地游客前来观看,今年更是百多条长龙过江(街),在多个广场几十条街道狂舞,可谓龙腾盛世、盛况空前,不过也闹出了件事故,因有个大人举着小孩上前扯下龙须而遭受护龙队殴打,闹得沸沸扬扬,网上都看到的,这都源于民间俗语:“摸了狮子头,一年不犯愁。”“龙须扯在手,一年财运有。”
宾阳县是“炮龙之乡”,也是手工业制造大县,以前有许多的小鞭炮厂和家庭作坊,只因为出了多起爆炸死人事故,这些小厂及家庭炮坊才被政府取谛。而延续千年的“炮龙节”则发扬光大,扬名宾阳县,但也引发争议,因为有许多市民网民吐槽垢病“炮龙节”,说严重污染,劳民伤财,是陋习恶俗等。
确实,大量燃放鞭炮,会使空气烟雾霾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又容易发生火灾,威胁生命安全及人体健康,在楼房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市犹为严重,于是就有环境专家、有识之士连年发文吁呼,要在城市禁放鞭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大城市就开始禁止燃放鞭炮了,而后各城市也跟进推行,通过立法禁放,十年前也遍及各县城区,这样,春节期间,城市里即使街道店铺高挂大红灯笼,年货琳琅满目,市民也只好在静谧中欢度佳节,总感觉年味不浓、热闹不再。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日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燃放烟花爆竹是过年的传统民俗,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兴衰成败,成为华夏儿女的民族符号。
乡村是革命的摇篮,乡民是民族文化的推动者。逢年过节的祭祀放鞭炮,舞狮舞龙踩高跷,闹社聚餐等,不但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统习俗。大人敲锣打鼓尽情地闹,孩子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喜戏玩乐,把过年过节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一挂挂鞭炮,一串串糖葫芦,一个个红包,一声声“新年好”“恭喜发财”的祝福,展示着的是乡民迎春接福的美好愿望,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春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偌大的一个国家,56个民族14亿人口之众,居然能够不分地域与气候,万众一心地加入到节日盛典中来,而且每年一次,从不间断,经久不衰。
乡下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养活了亿万民众,诞生了中华文明,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这其中就包括逢年过节放的鞭炮,这正是:

乡下鞭炮乡下响,

乡下锣鼓乡下敲。

传统习俗年节来,

乡下闹腾乡民笑。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磨志坚


作者简介




磨志坚,关注时事琢磨人生,爱好读书闲情写作,不求甚解但愿赏识。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