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利文学 -> 散文 > 正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我的苦难童年||吴贤林(浙江)

更新时间:2024-06-04 21:36:28 来源: 作者: 浏览72次 文字大小:
我的苦难童年
文/吴贤林
我出生在“大跃进”前夕,或许是命中注定我的童年会在艰难困苦中度过。有人说,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都是吃苦的。是的,那个时代好多人都缺衣少食,度日艰难,可我比一般同龄人更备尝艰苦,雪上加霜,因为除了那个时代的因素外,还有家庭的原因。
我父亲虽然仅读了3年书,可是由于他刻苦自学,勤学苦练,锲而不舍,求知欲极强。小时候帮地主放牛骑在牛背上也捧着书本阅读,晚上在昏暗的青油灯下练习打算盘或练毛笔字。他18岁时,算盘,古文,毛笔字的水平在方圆10里名列前茅,名气大增。早在1952年9月,父亲就担任溪口供销社会计,属国家正式工作人员。1954年9月和1956年7月,他又分别兼任溪口粮站和溪口手工业社会计,1人兼3职,他仍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可见他的水平非同一般。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国家采取精减干部职工,动员某些干部职工回乡务农。我父亲本来没在精减之列,可那时由于物价上涨,物质匮乏,货币贬值,一般工作人员1个月工资买不到1担萝卜的情况下,父亲凝然辞去工作。单位领导欲挽留他继续干,他对领导说:“你们不精减我,我自己精减自己总可以吧。”单位领导虽有爱才之意,但只能忍痛割爱,遂其所愿。殊不知,父亲的这一选择大错特错,无论对家庭还是对他个人,都令他终生嗟悔无及。
由于父母都是个性很强的性格,原先一个在单位工作,一个在家务农,在一起的时间少,基本安稳相处,可天天在一起就易造成阋墙谇帚的状况,常常为些许小事大发雷霆,互不相让,几乎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他们常常琴瑟不调,唇枪舌战,嗓门震耳,家里经常充满着浓郁的火药味。在我6虚岁那年夏日,父母的婚姻终于走到尽头,分道扬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时我有一个大我几岁的姐姐和一个刚会走路的弟弟,按照父母协商,我和弟弟跟随父亲,姐姐跟随母亲。由于我和弟弟还小,他们商定我们兄弟两人仍跟随母亲生活,由父亲负责口粮及生活费用。那时候多数农家粮食紧缺,而父亲嗜烟酒,常常将本来就不够吃的粮食拿部分卖掉,然后买烟酒。由此父亲给我两兄弟的口粮经常不能按时兑现。常常一拖再拖,给我幼小的心灵上抹上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那时候的我因肚里没油水,饭量大,即使番薯丝或萝卜、南瓜拌少量米做的饭,一碗是吃不饱的。记得有一次我盛第二碗时,外祖母(当时外祖母和外祖父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虎着脸对我说:“你只知饭扒去扒去,你那死老子粮食也不拿来,哪有那么多粮食给你吃呀。”当时我大惊失色,惊恐万状,愁云叆叇,眼泪瞬间往肚子里流,内心的阴影面积简直难以计算。从那天开始我每顿只吃一碗饭,从不敢盛第二碗,尽管肚中很饥饿,只能一忍再忍,将裤腰带不断扎紧再扎紧。我隐约地懂得,我和弟弟是由父亲抚养的,父亲不能及时将我两兄弟的口粮给母亲,我是不能放开肚子吃饱饭的,所以小时候常常在饥饿的状态中度过。
我6虚岁时就上小学,那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父亲说带我到开化去玩。小孩子只要说出去玩肯定是高兴的,尤其是没到过的地方。到了开化华埠一个村庄里,父亲到农民家中谈事情嘱咐我在门口等,我隐约听他们说“60斤”“50斤”,以及“玉米”之类的话,好象是谈生意做什么买卖。一连几家,似乎都说着同样的话,但看到父亲从农户家出来时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没有谈成。
最后一家没说成时,父亲似乎很恼火,怒气冲冲地对那位农民说:“我带到6岁的孩子难道60斤玉米都不值吗?”那位农民说:“话不能这样说,现在粮食紧缺,小孩是有机会可捡到的,而且6岁的孩子都认得路了,带大后跑掉怎么办?捡个一岁左右的孩子更稳当。”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带我来,是要将我与开化人换玉米。如果那人原意出60斤玉米,也许我就成为开化人了。后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常常百思不解,一头雾水,难道我还不值60斤玉米?后来我还知道,父亲曾想将弟弟带去换玉米的,可母亲坚决不同意。
10岁时开始到溪口读高小,家里到溪口有2公里多路。有时候夏日炎热或冬日寒冷,想想回家反正吃不饱,于是中午干脆不回家,用平时买铅笔、象皮省下的几分钱买一根油条充饥(那时候油条3分钱一根)。傍晚放学回家后,尽管肚皮贴到后背了,还得去屋后山上砍柴或和姐姐去溪涧里抬水,家里没人会问我中午怎么没回家吃饭呀?由此可见,我当时在家里属可有可无的孩子,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可想而知。
高小毕业后,父亲不让我再读书,叫我到生产队里放牛。他说:“学校里读的书再多有什么用,我才读3年书,叫你的老师跟我比比看,认得的字有我多吗?对古文的理解有我博通经籍吗?”他的这种逻辑我不敢苟同,却无言以对。他用自己的个例阐明了学校里念书少,但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是,如果学校里念书更多一些再通过平时努力,不是更有成就了吗。
在继续读书的问题上我要感谢母亲,她对我说:“书照样要读,他(指我父亲)不给你交学费,你可以自己交,星期天跟我一起去砍柴,柴禾晒干卖掉交学费就是了。”那时候学费是很便宜的,初中每个学期才2块5毛钱。就这样我才继续读下去。
回忆童年时光的苦难日子,看今天小朋友们的天堂生活,真是天壤之别,迥然不同。我们要感谢党的英明领导,改革开放的英明政策,充分解放生产力,才有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吴贤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吴贤林,男,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国微小说作家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