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防治特点及思考

更新时间:2014-06-29 18:15:27 来源: 作者: 浏览1682次 文字大小:

摘要: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由于人类生产建设活动为主要外力而形成特殊的水土流失,如扰动地表和地下岩土层、堆置废弃物、构筑人工边坡以及排放各种有害物质而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本文就现实中对水土保持的防治及思考做出一些阐述。

关键词:水利施工;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防治及思考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不仅关系到我县的发展,人民的富裕,经济的繁荣。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它是保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工程,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1水利工程项目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土保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十分重视水土保持,近年来,洪涝不断,旱灾无常,这些与水土流失严重息息相关,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而近年来水利工程的不断增多,对环境破坏严重,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土流失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水土流失地域发生变化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扩展,其产生的水土流失亦由山区扩展到平原区,由农村扩展到城市,由农业区扩展到林区、工业区、平原等。

I.2水土流失分布及强度发生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挖、排弃、机耕碾压等生产活动,致使原来水土流失不太严重的地区,局部产生了剧烈的水土流失,而且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原有的侵蚀评价和数据在局部地区已不适应。土壤侵蚀过程亦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发展过程是规律性,现在局部地区打破了原有规律,可能从微度侵蚀延续迅速跳跃到剧烈侵蚀。

1.3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发生的变化

    与原生的水土流失相比,水利工程建设区的水土流失危害性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的特点。随着我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都能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很多时候,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本次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原则为以工程措施先导,辅以植物措施,密切联系实际,保证方案的切实可行。在各分区内采取工程措施对用地水土流失进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工程残渣和耿料场,控制施工过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弃残渣的防治结合工程布置沿线堆放,可于工程建设区的加高培厚,对残渣堆坡面进行整形,修整后采取草皮护坡,并在坡脚处种树防风沙。取料场开采后将形成深浅不一的坑,开采前先将占地区表层的腐殖土(约20cm厚)推运至料场外侧暂时存放,然后采取边开采边回填的方式进行取料。取料结束后,对开采边坡进行机械削坡,将表层腐殖土覆}削坡后的坡面,经整地后坡面上种草恢复植被;最后采取植物措施在T程保护地范围内设黄林带,防风防蚀,增加项日区内植被覆盖度。通过这些水上保持综合措施的设置,在项目内区形成一个有效的水利保持防治网,从点、线、面各个角度进

行防治,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重点

2.1取料场

    工程修建需要大量的当地材料,从施工方便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取料场一’般为沿线取料,布置分散且开采深度不一,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2防护林带

    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工程管理范围内增加树木数量,重点进行坝前防浪林带和坝后防护林带的建设,以防腐蚀。坝体边坡防护根据工程特点,在冲刷严重的坝段采取工程护坡形式,其余坝段可采取草坡护坡防止坝体边坡因重力侵蚀产生塌方等现象。

3水土保持防治的几点措施

3.1充分依靠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十五”计划纲要中指的“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两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封育保护力度。大力推广沼气灶、节柴灶,积极实施“以电代柴”,促进封禁管护。在发动群众坚持不懈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问时,又要注重依靠大自然力量,改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人的力量加快植被建设是比较困难的加强封禁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是在短时间内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实现小范围内高效开发利用,大面积封育保护的日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以水土保持为核心,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中。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借助“两部大开发”的东风,利用各种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广大群众了解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法家喻户晓,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让厂矿企业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纳入到监督管理范畴,解决好边开发边治理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开发建设单位进一步认识到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为水土保持执法创造良好氛围。

3.3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生态体系

    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对我县区域内荒山、荒沟、河滩地采用鱼鳞坑、水平阶等方式整地造林,提高林木成活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内坡陡,不适宜粮食种植的土地退下来,进行植被恢复。在沟头修建沟头防护,在沟道修建塘坝、谷坊、沉沙涵等骨干排放工程,控制泥沙流失,达到石不下山,泥不出沟,确保安全。

3.4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遏制人为的水土流失,把好立项审批关,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凡生产建设性项日,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时投产使用原则。立项计划、设计书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方案并由水保部门审批,否则,不予立项。

4建议与思考

4.1经济效益是影响制约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发展的根本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今,利在下秋的群众性公益事业,投入巨大,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调节作用非常大。多数荒山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开发价值较小,因而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而这些荒山才是最迫切需要治理的,这类荒山的治理还得依靠国家、政府投入为主体。

4.2治后管理也是影响治理投入的重要因素

    “三分治,七分管”,治后管理是小流域治理成败的重要一环。调查中发现,凡是治理后重视管理,科学管理的,效益发挥就好,群众治理投入的积极性亦高。

4.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群众性公益事业,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政府的努力,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5综述

由于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在高山深,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害工矿及交通设旋安全,因此,水土保持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逐渐完善,增加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度,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既可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又能从源头上控制住人为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既经济,又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