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思考

更新时间:2014-06-29 18:15:48 来源: 作者: 浏览1600次 文字大小:

我国著名水利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曾发表文章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他说人类和水打交道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的阶段,面对滔滔洪水或赤地千里的大灾难,只能逃荒或死亡;第二阶段是“改造自然”的阶段,人们修堤筑坝、建水库、修渠道、开运河,在管住水、利用水的同时,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第三阶段是“协调共处”阶段,即对水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治理开发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我国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和建设大多还处在第二阶段,如何实现第三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在大规模投资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引入“生态水利”的概念,以保护水生态环境为目的,建造能够维系健康的生态水域系统的水利工程,并对已受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一、我国水利工程现状

1、河道整齐划一改变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

在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中,人们从提高防洪、泄洪的效果考虑,本着与河争地的思想,将分散状态的河流集中成一条主流或对于弯曲的河流实施裁弯取直工程,改变了河流弯曲或分叉的自然形态。水库、闸坝的建设,将河流分段,加上经过改造的河床都是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规则断面,使得水流缓慢、流速均一。浅滩与激流相问,河流崎岖蜿蜒的景象越来越少,大量湿地消失,动植物种类减少,生物链越来越脆弱。

2、堤防硬质化阻碍了河流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

很多河流整治工程从河道本身考虑,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和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渠道、改造过的河道断面和江河堤防迎水坡面采用硬质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使得植物很难生长,直接影响到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使河流变成了静水、死水,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3、人造景观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状态

在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往往将水流置于诸如台亭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目的是使人们赏心悦目,取悦于人的感官。这种人工构筑物一方面会造成人为阻水和抬高水位,一方面也使河流失去了自身的美学价值,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河流。

4、原有的投资控制理念阻碍了生态水利的发展

水利工程大多是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以往的投资控制都是本着节约资金的观念,对资金的控制都是以满足防洪、引调水等功能为出发点,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投资尽量压缩到最低点,这些都制约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二、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人类自古濒水而生,而目前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现状已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监测统计,我国七大水系普遍受到污染,重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早在上世纪,我国就在法律和制度上将水土保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工程与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之和不及工程部分投资的5%。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健康的生态系统,就必须把水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其作为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勘测、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阶段中加以落实和实施。

1、前期工作阶段

(1)在规划和项目建议书阶段,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时,必须明确拟建工程对河流及其上下游、左右岸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影响。把保持或改善原有的生态系统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进行考虑。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多方案比选时应优先选择保留或恢复河流湖泊自然形态和多样性的方案,把能够维持健康的生态循环系统作为工程审批的基本依据之一,而不是单纯的从经济利益或区域利益来考察工程的可行性。

2、勘测阶段

勘察测量工作除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勘察测量外,还应当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以及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

的关系调查,为工程设计提供详实的资料和依据。

3、设计阶段

(1)在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采取减轻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美、日、韩等国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可为鱼类及动物提供繁衍生息空间的护岸工程设计;新型过坝鱼道;具有曝气功能又有利于鱼类产卵栖息的新型丁坝;为鸟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的人工岛等。

(2)要尽可能尊重河道天然形态,避免单调的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使得流速和泥沙的冲击沉积按照自然规律自我调节。

(3)采取工程措施保留一定比例的湿地、中小型湖泊,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4、建设环节

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应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

(1)对需加固的堤防应尽量利用天然铺盖或加长加厚铺盖,堤后设置减压井和排水沟等措施来处理渗透破坏问题;对于险工险段或砂性土堤基段,可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适当考虑垂直防渗措施,但决不可对全堤线进行大规模垂直防渗。

(2)对于堤防附近无料可取而必须占用耕地的,应在取土时对取土深度进行科学的确定,留有一定厚度的可植层以备复耕。

(3)河道内取料应尽量在主河槽内,且开挖深度高差不宜过大,在河道弯曲和狭窄段不宜开采。

(4)开挖块石料应尽量少破坏表层植被,开采弃渣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场地。

5、管理环节

(1)要从维护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把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关。对于跨河、穿河、拦河、穿堤、临河等涉河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论证。

(2)加大综合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已建项目,对不符合水生态环境要求,经论证无法采取补救措施的建设项目,必须无条件报废、拆除。严厉查处乱捕乱养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

(3)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管理,对重要规划的实施和重要大坝等工程运行的生态环境绩效,及时组织跟踪评价。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水利工程新的含义,只有下决心改变观念,树立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以平等、公正的态度来善待那些滋养、哺育了人类的河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还河流以碧水,还人类以健康家园。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