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分析

更新时间:2014-06-29 18:16:17 来源: 作者: 浏览1610次 文字大小:

一、缘由及意义

开展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农村水利建设评价体系,对于把握和规范农村水利建设方向,保障农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是我省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江苏围绕巩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大力开展了农村河道疏浚、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低洼圩区治理、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和小型

田间水利工程等六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截止2008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382.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1.0%;建成旱涝保收农田302.2万平方米,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9.0%;节水工程控制面积达142.33万hmz,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7.2%;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修建小水库861座,塘坝32万面,库塘蓄水能力25亿m,;近三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36万人,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2003年以来,完成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土方14亿m3,累计投入近百亿元。

随着我省农村水利建设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制约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县乡农村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多头治水、重复投资现象严重,投资效率不高;二是部分地区农村水利工程产权不清晰,“有人用水、无人管理”,“有人收费、无人负责”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水网地区节水意识不强,不仅造成用水的浪费,同时也加重农业面源污染,增加河道的环境负担;四是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执法监督力度不强;五是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工作能力、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省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着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把环境、节水、服务、监管等问题

贯穿于农村水利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对我省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是科学制定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新标准的需要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根据不同时期农村水利的发展要求和建设内容,及时制订了相应的农村水利建设标准。

上世纪70年代初,江苏从农田的防洪、灌溉、排涝、降渍、机电排灌、建筑物配套等六个方面制定了旱涝保收农田的六条标准,掀起了以治理洪、涝、旱、渍、碱为重点的治水高潮。80年代初期,在原六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植树绿化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补充修订出台了“江苏省近期农田水利八条标准”,对防洪、除涝、灌溉、降渍以及建筑物配套、植物措施、机电排灌设备、经营管理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90年代以后,根据全省率先实现初步现代化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农村水利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省积极探索现代化农村水利的发展方向,从设计标准、灌排工程、田间工程、管理服务、节水灌溉、机械化施工、水利环境、乡镇供水等八个方面研究提出了28个具体量化的指标,为推动农村水利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原有的农村水利建设标准无论在广度、深度上都不能涵盖当前农村水利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需要。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对于科学制定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的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是系统评定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水平的需要

当前,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农业集约化规模的逐步扩大,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逐年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也很关注,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服务对象上要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服务;在具体工程上要从传统的灌、排、降工程,发展到供水、排涝、治污、节水等项目;在效益目标上要从单纯追求粮食高产、农业高效,发展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目标并重;在推进方式上要按照规划要求,按照建设规范,并广泛吸收群众参与,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劳动生

产力、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程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提高农村水环境质量,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来武装和改造现有的工程。因此,如何系统、全面、客观、公正评价

各地农村水利建设水平,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开展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是准确指导我省各地农村水利建设的需要

我省各地在自然地理、水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各个区域的农村水利建设也各有不同。在建设内容上,苏南地区以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圩区治理等为重点;苏中地区以河网化建设、里下河圩区治理、平原沙土区节水灌溉等为重点;苏北地区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更新改造配套建筑物、发展旱涝保收农田等为重点。在投入方式上,省级加大了对苏北、苏中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苏南以省级以下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在治理模式上,平原地区坚持洪、涝、旱、碱兼治,开挖深沟深河,形成网络,平底河道,分级控制,实行梯级河网化;丘陵山区以蓄为主,引提补给,扎根水源、长藤结瓜,梯级截水、层层拦蓄,治理冲田、修筑梯田、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低洼圩区主攻涝渍,实行高筑圩、双配套,坚持四分开、三控制,改造老河网,建设新水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我省农村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在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重点,改革创新,是推进我省农村水利迈上新台阶的关键。

二、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成

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适度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某一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成效作出客观的评价。本次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方法采用模糊数学法。模糊数学法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一种定量评价模式,采用模糊数学法对我省农村水利建设进行评价,能够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获得较为综合和客观的结果。

本次评价的对象是全省各县(市、区),主要是针对各地农村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侧重于效益指标,基本数据采集以各地统计资料为准,在评价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六条原则,经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充分比选反映农村水利建设的各项指标和层次关系,提出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三级构成,分别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级指标是农村水利建设中涉及主要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反映江苏农村水利工程在服务和保障、建设和运行、水环境和水土保持、持续发展4方面的总体能力和水平。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支撑,是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化考核的分项内容,共有12项;三级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为对二级指标分解量化的考核子项,共有26项。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一级指标权重原则上由省确定,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原则上由地方确定;权重的选择一般要经领导、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商定。权重确定后,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自下而上推算。三级指标分值是基础,能定量的尽量定量,不能定量的设定目标值。

三、评价及分析

为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研究课题组综合考虑我省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差异及农村水利建设进展情况,分别在苏中、苏南、苏北各选取具有

代表性的县(市、区)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初始的分类、权重分配进行复核、调整和改进,从而使评价结果更趋合理,更为可靠。

选取的9个县(市、区)分别为:新沂市、东台市、靖江市、兴化市、溧阳市、江宁区、盱眙县、高邮市、江阴市,这9个县(市、区)既代表了苏南、苏北、苏中各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水

平,同时又涵盖了山丘区、平原区、圩区等不同区域类型,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现状。

研究课题组对各县(市、区)进行了调查了解,收集资料、汇总分析,并通过本次所拟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各地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地农村水利建设评价的分值。最终各县(市、区)的得分为:新沂市75.2分、东台市81.1分、靖江市84.7分、兴化市69.4分、溧阳市80.8分、江宁区81.1分、盱眙县67.5分、高邮市83.8分、江阴市90.9分。

根据我省各地区农村水利现状发展水平及本次对其所作评价分析,确定评价得分等次为:85分(含)以上的县(市、区)为优秀,70~85分(含70分)之间的为良好,6O~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一般,低于60分的县(市、区)为差。在选取的9个典型县(市、区)中,目前仅有江阴市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达到优秀,新沂市、东台市、靖江市、溧阳市、江宁区、高邮市为良好,兴化市、盱眙县农村水利建设水平为一般。

各典型县指标评价得分表明苏南、苏中地区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较苏北地区要高,得分前一、二名的江阴、靖江分别位于苏南、苏中。苏南地区虽然有典型县中得分最高的江阴,但是存在着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溧阳建设水平尚可,江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得分相对较低。苏中地区整体得分较高,县区差异相对苏南更为平均。苏北地区整体建设水平较落后,且县区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典型县得分均在60分以上,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大多数典型县也都达到了良好的水平,这也是符合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实际发展现状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建议与展望

(一)要始终把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分析各县指标得分,发现投入水平、科技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在今后的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下列方面还应加强:一是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在公共财政主导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全社会扶持的多元化良性投入机制。二是要进一步依靠科技、提高科技水平。下一步重点应放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针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特点,积极研发推广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农村水利的新发展。三是要建立基层水利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多渠道加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增加新鲜血液,拓宽基层水利职工再教育途径,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水利站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二)要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工程建得好,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从此次评价结果来看,工程建设水平的得分明显高于工程运行水平,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今后的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农村水利的长效管理。要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每一项农村水利工程都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可持续。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水利工程,研究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公益为主的农村水利工程,应该明确财政责任,按事业单位管理;对于有一定生产经营性质的农村水利工程,则要在公共财政的适当扶持下,按照企业化管理,努力形成农村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要把提高农村水环境与水土保持作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分析一级指标中,我们发现环境与生态保护能力得分最低,因此,今后:一是要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约水量,减少农业废水排放,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二是要加强农村水系整治,沟通水系,改善水能结构,同时要做好农村河道的管护,推进农村生态河道的建设。三是要把对丘陵山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继续加大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力度。

(四)要把因地制宜、典型引路、统筹协调发展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根本推进方式

针对某些地区农村水利工程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我们建议:一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要按照引水、灌溉、排水、供水、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完善农村水利的综合规划体系,指导农村水利建设科学有序推进,力求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二是要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依据现代农业的布局,整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及专项工程、灌区改造、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泵站改造等项目资金渠道,择优选择一批示范片,实行单元治理,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又好又快地推进全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

江苏农村水利正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系统评定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水平、科学制定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新标准、准确把握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方向和重点、推动我省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全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也必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