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水利枢纽环填改造的文化彰显

更新时间:2014-06-29 18:16:22 来源: 作者: 浏览1831次 文字大小:

江都水利枢纽,具有灌溉、供水、排涝、泄洪、通航、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性功能。建处40余年来,围绕工程设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体系,先后被评为“全国最佳绿化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并被水利部首批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近年来,针对工程设施老化情况,江都水利枢纽进行了系列工程改造,与此同时进行的环境改造,既是与工程改造相匹配的工作,也是为了适应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进而向“民生水利”转变的统筹谋划。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本,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民生水利”,其核心,正在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而文化彰显,令人们在功能性愉悦的基础上更加感受到环境的历史感、独特性、升华了的美学内涵,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美学享受,进而真正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目的。在江都水利枢纽环境改造工作中,管理处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敏感,以文化彰显作为环境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达到了多重效益共同实现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开展环境改造的文化原则

环境改造具有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微观角度有可能需要根据动态状况,适当调整具体方案。宏观角度的整体性决定了环境改造工作开展伊始必须坚持统一的文化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就水利工程而言,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工程改造的同时,从物质到精神,从整体到局部,注重环境因素对于人的影响,人的主体性、健康、舒适等多方面要素都必须得到具体落实,从而保证在水利工程环境改造工作中,人处于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地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就江都水利枢纽环境改造课题,管理处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密切合作,多次交流,拿出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规划设计》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其指导思想的核心为“坚持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江淮明珠”,改善生产、办公及人居环境,作出新贡献。本着这样的原则,管理处在开发改造原规划利用较为薄弱的东区过程中,以迎宾馆建设为核心,带动周边环境建设,极大改善了接待、人居环境。新规划邀请了东南大学著名环境学者来景区考察后主持设计。他们为迎宾馆确定了低层建筑、大屋顶、灰色墙面的主要风格,这样既和站区水工建筑物保持着内在的关联,也符合水文化的内敛含蓄之美。室内装饰以传统文化和水文化为主要特色,力求功能齐全,器局开阔,磅礴大气,功能和观感协调统一。迎宾馆自建成以来,因其以人为本,功能齐全,格调高雅,成为很多单位接待来宾、召开会议的首选场地,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树立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建设的崭新形象。

二、把握文脉是环境改造特色形成的文化精髓

文脉传承所体现的是环境成长的动态过程,其中包蕴了历史,衍生着自我的文化特色,彰显了自我的生命力,是整个环境改造的依托和内涵所在,是环境改造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许多水利工程环境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缺憾之一正在于无视各水利工程所在地域的历史、民族特征、文明特点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与之相伴的就是“千闸一面”、“万站一样”的无特色危机。在江都水利枢纽环境改造过程中,管理处充分把握文脉、保护历史、彰显文化,确保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江都近代爱国人士、冶春后社社员、诗人江石溪先生1933年病逝后归葬于当时江都县大王庄(即现今江都二站所在地)。1994年,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和江都市人民政府,在二站东侧联合修建了“江石溪先生纪念碑亭”,基于其自身的文化含量和管理处的精心保护、修缮,目前它已成为江都范围内著名的人文景观。

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史,贯穿于新中国建设的各个时期,对于建设于大跃进阶段、具有时代特点的水工建筑物江都三站,在功能性改造过程中,本着历史文化的保护原则,整旧如旧,保持了建筑物上方的“三面红旗”以及厂房的整体面貌,凸现了江都水利枢纽的历史进程。这无论是对于保持自我特色,还是对于保存新中国水利建设历史都具有积极意义。文脉既体现于宏观大局,也体现于微观细节。在芒稻闸东侧,芒稻茶社的室内布置中,管理处根据芒稻茶社所处地理位置,以漆画形式,复制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山水画家高厅,该作品生动反映了清代芒稻河上的水利设施,体现了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的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从而凸显文脉和水利文化特色,融装饰性和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获得相当的好评。

三、和谐统一是环境改造的文化目标

和谐统一,是环境改造的文化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物化体现,其目标在于让所有人充分享受到自然环境—具体到水利工程来说,就是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和以水工建筑物以及与它相匹配的办公、生活用房,因和谐而产生的永恒之美。环境改造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包含有建筑物改造建设、辅助环境改造建设,新老环境过渡等具体内容。对于已经形成较为成熟格局的江都水利枢纽来说,既有着新建筑与既定环境的和谐问题,也有着自身环境和江都大环境的和谐问题,管理处在环境改造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这些问题。

江都三站、四站间的园中园景区,具备一定的环境基础,区内绿化成熟,假山、喷泉、池塘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该区的改造利用过程中,管理处尽可能保留其成熟部分,东楼、楼选址尽量靠近河岸,既可令水面景色尽收眼底,水中杨柳、芦苇成为窗外画面的有机组成,彰显水文化特色,也可不与既定景观争地,而有相互借景的功效,既保持了环境的和谐,也降低了改造成本,效果明显。

江都水利枢纽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江都新老城区交汇中心,在《江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现代水乡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江都城市发展定位”,以包括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在内的“三园一湖”为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这是管理处和江都市交流沟通后形成的共同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路,管理处为江都龙川广场积极创造条件,联合建设仙女广场。这些设施的建设,为周边环境和江都水利枢纽的和谐统一作出了贡献。对于江都市来说,托江都水利枢纽,绿化城市,改善环境,建设水乡特色文化,意义重大。这样本着和谐精神的共同改造,真正实现了互惠双赢。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