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在机械工厂的应用

更新时间:2014-06-29 18:19:29 来源: 作者: 浏览1983次 文字大小:

前言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危险与安全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危险就是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一种已存在的或潜在的状态,它包括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等,当危险受到某种“激发”时,它将会从潜在的状态转化为引起系统损坏的事故。危险是一个泛指的概念,为了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具体明确下来,我们通过对某个系统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危险进行识别,其结果形成系统中的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这里所指的触发因素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它包括压力、温度、安全措施、环境、工艺等等。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对于明确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控制事故的发生,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企业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必要手段。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危险源,并评价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过程的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载重车公司生产经营部,进行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探索工作,我们首先在锻造厂,热电厂、材料供应部等三个单位进行了试点,成立了“危险源识别与评价课题组”,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进行:即危险因素调查——危险源分析——危险评价——危险源分级——危险源控制。从目前反映的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 危险因素调查:

    危险因素的调查是明确危险源和进行评价的基础工作,所以,调查工作一定要全面、细致和科学。在开展调查工作之前,首先要确定所要调查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具体的生产单元或工艺系统,例如,我们在热电厂试点过程中,就是以发电系统为调查对象。其次成立由设备、工艺、技术和安全的主管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的内容编制危险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包括:工艺布置、设备名称、容积、温度、设备性能、本质化安全程度、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使用材料的种类、性质、危害、使用能量类型及强度等。

    2、 作业环境情况,包括:安全通道、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及作业空间布置等。

    3、 操作情况,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及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4、 事故情况,包括:过去事故情况及危险状况、事故处理应急方法,故障处理措施等。

    5、 安全防护情况:包括:危险场所有无安全防护装置、安全标志使用有无安全措施等。

     为了调查工作的简便和全面,我们根据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和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查:

    1、 问卷调查法:即要求被调查系统内的所有作业人员,根据本岗位的设备情况、操作情况、自身素质情况、作业环境及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提出本岗位的危险因素。我们根据调查的内容编制了调查表格。

    2、 标准对照法: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对系统内的安全管理、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作业环境及人员状况进行检查评价。找出不符合项。

    3、 事故频次法:即在总结系统内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对已发生事故的设施、事故的防范措施及再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对事故频次较高(1次年)的情况进行统计。

    二、 确定危险源: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已经找出了系统中的危险因素,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可以是一台设备,也可以是一个系统等,那么,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单元我们就可以确定它就是危险源,为了以后的分级工作,所以对每一处危险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事故触发因素的分析,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为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章作业、管理不到位、指挥失误及设计错误等。

    (2)、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参数(气压、气温、湿度、风速)变化、雷电、雨雪、震动、地震等。

    2、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有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其存在的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

    不同,被触发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存在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

    (1)、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通风、其它物品情况等。

    (2)、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强度等。

    (3)、设备状况,如完好程度、存在缺陷等。

    (4)、防护条件,如防护程度、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

    (5)、操作条件,如操作水平、操作失误率等。

    (6)、管理条件,如教育情况、操作规程完善情况等。

    3、 危险源发生事故可能性的分析:

    根据对危险因素的调查情况、触发因素及存在条件的分析,对危险源在正常情况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作定性的分析,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可按非常容易发生——容易发生——较难以发生分为三个级别。

    4、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析;

     事故后果是指事故发生后人员伤亡、建筑、环境及设备物质等财产的损失。在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到,即使是同类型的危险物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事故形态,或一种事故形态向另一种事故形态转变,如燃烧可引起爆炸,爆炸可能引起燃烧等,在分析中要充分考虑。事故后果分类可以简单分为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和财产的损失三类。

    三、 危险源的评价:

    危险源的评价对分级和事故的预防工作很重要,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于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二是由于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所以,要对“人、机、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已调查分析明确的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危险源分级的关键。评价主要采取定性评价的方式,它是根据经验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

    依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按照机械行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对安全管理、人员状况、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的结果分为三级,即安全、临界和危险三级。

    对事故发生后的严重程度也相对定性按下表分为三级:

严重性分级


分级说明

事故后果

1级

重大

人员死亡,重大经济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2级

严重

人员严重受伤,严重经济损失

3级

一般

人员受伤,一般经济损失


    四、 危险源分级: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在危险源分级之前,还要明确划分危险单元,主要按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1、 按设备系统、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设备系统和生产装置及设施是指生产过程中在实

    体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等,如工频炉、电弧炉、铸造线等。

    2、 按独立作业的单体设备划分,如起重设备、冲压设备等。

    3、 按危险作业区域划分,如高处作业区等。

    危险单元划分明确后,利用系统的设备设施平面布置图,找出危险源在系统中的位置。

    危险源分级是在对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原则进行划分的,对于机械工厂来说,危险源的分级可按以下标准进行:

    一级危险源:

    (1) 较难以发生事故,但是一旦有外界触发因素(人员违章作业、安全设施失灵等)导致发生事故,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或作业场所。

    (2) 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但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的部位。

    二级危险源:

    容易发生事故,一旦由于外界因素触发导致事故(人员素质较差、安全设施失灵、作业环境变化等),可能导致死亡或多人重伤和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

    三级危险源:

    较容易发生事故,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可导致事故(人员素质较差、安全设施失灵、作业环境变化等)可能导致重伤事故和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及场所。

    机械工厂危险源划分方法如下表:

1级危险源

2级危险源

3级危险源

锅炉房

空压站

油  库

液化气站

开关所

剧毒品库

大型化工库

厂内主要运

输路口

油漆作业场所

高温及腐蚀性

较强场所的起

重设备

气瓶库

工业炉窑

酸碱油槽

冲、剪压设备

各种试验设备

铁水浇注设备

一般场所的起

重设备

电力变压器

    五、 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使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损失最小化

    控制事故是安全系统工程地最终目的,系统危险的辨识预测、分析评价都是危险控制的基础。危险控制就是要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以最少的消耗、达到最优的安全水平。其具体控制目标包括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减少事故严重程度和每次事故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优化危险源的管理方案和制定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方案,是危险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危险源控制我们主要遵循动态控制原则和分级控制原则。试点单位对每一个危险源都制定了相应的控制办法和反事故预案。控制办法主要体现对危险源日常安全检查的内容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与公司开展的岗位标准化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反事故预案重点是要制定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所采取的对策,这对减少事故损失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系统中地运动变化规律,制定和完善相应地安全检查表,将日常地安全检查与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适时正确地进行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运用到危险源管理中来,根据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危险的分类规律,采取分级控制的原则,每一个危险源都明确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使得目标分解,责任分明,最终实现对危险源的有效控制。

    各单位根据本企业危险源的状况,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评价的结果,制定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方案,这其中的内容要详细、全面明确和适用。要突出两个手段,即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总之,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使安全工作不再仅限于行政命令和监察督促,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的重点更加突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了实处,通过三个试点单位的运行我们感到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一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使之在现代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文章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